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下载App
下载App
简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大柔佛人文足迹

人文足迹
陈旭年文化街位在华侨银行墙上的新展板,将于12月2日上午9时举行开幕典礼。新展板取代了经有14年历史的旧展板,让其内容能符合新时代的改变。陈旭年的玄孙陈业裕,将与新山中华公会、五帮会长及文化街管委会主席,联合主持揭幕仪式。 当天也是该街因提升与维修工程的进行而停办3个月后,重新启动的第一场活动。 新旧展板的内容,以三语、图文并茂,述说新山华人历史、陈旭年是何许人、该街的演变、新山华侨银行的历史等。新展板加入了历年来文化街开展活动一些新的图照。 旧展板是为配合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于2009年10月3日开幕,同一天亮相。开幕人时任柔佛州务大臣拿督阿都干尼,当天率领众人在陈旭年街口下车后,在该展板前驻足参观,场面热闹。 该旧展板得以展示在华侨银行大厦的墙上,成为文化街史上第一个亮眼的地标,该银行的大力支持,功不可没。同时,在该银行身任高职的陈旭年玄孙陈业裕,当天也受邀参与文物馆开幕及展板启动之活动。这是陈旭年的后人在史上第一次参与新山华社活动,意义重大。 这要感谢国家文化人,时任文化街推手之一的陈再藩的穿针引线,才能完成这一桩好事。 14年后新展板开幕,该行受邀参与开幕的代表,又是陈业裕。但,此时他的身份已跃居为马来西亚华侨银行董事会主席。 陈旭年祖籍广东省潮安县上莆金砂乡,1827年出生,1902年逝世,享年75岁。他于1853年踏足柔佛,时年26岁,1866年成为柔佛最大的港主。 他在新山的两座住处,相继成为宽柔学校的校址,一在罗咪街与直律街交界处,华美餐室对面,现今印裔清真寺所在之处;二在直律街门牌77号,已停业的太平洋公主酒店原址。相传柔佛古庙也是他一手创建的。 陈旭年于1870年间,受封为Major Cina(当时因历史背景而译作“华侨侨长”),同时也受委为州议会议员。他于1880年间离开柔佛,把发展重心移至新加坡后,即起再未有他再回来新山的文字记载。 包括现今打造的陈旭年街在内,上述全是这位先人留给新山华社最值得令人怀念的事迹。 陈旭年育有五子,分别为陈宝信、陈金藩(鼎新)、松藩、茂藩,另一位名字未详。 他的后人为马新华人所知的,当推男孙陈振贤。他曾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21届会长、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及义安公司正副总理,1935年出掌新加坡四海通银行经理。 据潮籍文史工作者潘醒农编著的《马来亚潮侨古今人物志》的记载:“陈振贤育有13位子女”,而以三子陈乾枢最为著名。 陈乾枢,曾就读港大,是一位经济与历史学者,在四海通银行服务多年,1983年退下。他一度热衷政治,1955年代表民主党与新加坡第一任首席部长马绍尔在经禧区角逐,结果以1111票之差败北。他对这一组数字非常怀念,他位在武吉知马的豪宅就以三个“111”作为门牌。 笔者先后4次在新加坡其住处造访陈乾枢。他曾回忆说,于1948或1949年,受柔佛苏丹依布拉欣的召见,到新山大王宫。当天一起同去的,还有其父亲陈振贤及二哥二嫂及姐姐共5人。 他在参观大王宫期间,见到曾祖父陈旭年的肖像高挂在墙上,非常激动。这是陈旭年的后人,在他离开新山多年后,第一次在新山亮相。 往后,陈旭年的后人,公开出现在新山华社的活动中,就是陈业裕了。
1天前
早期,我们的祖先南下南洋开拓新天地,各籍贯会馆成为了他们在异乡落地生根、谋取福利、互相帮助以及加强联谊的重要场所。这些会馆不仅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持,也成为他们在新环境中建立社交圈和维系文化传统的重要枢纽。 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新一代逐渐融入主流社会,社会福利体系逐渐完善,人们的需求和期望也逐渐演变。 这些变化影响着会馆的角色,使其逐渐从单纯的社会支持机构,演化为更加多元化和综合性的社区中心,提供各种服务,包括文化传承、教育支持、社交活动、扶助弱势群体等,以更好地帮助社区,尤其是同乡。 由居銮永春公会及居銮桃源俱乐部联合成立的福利乡亲关怀小组,自2020年开始,每年于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有急需医疗费用和生活上援助的会员和部友,或他们的直属家人提供一些经济援助,为他们提供温暖与关怀。 居銮永春公会会长陈永裕接受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的《善心美事》访问时表示,在小组成立以前,该会和该部通常是在正月16日新春佳节举行活动,捐赠援助品和捐款予居銮孤儿院和老人院。 他说,在此期间,居銮各宗乡团也会为这些弱势群体提供帮助。由于在同一时期接收到如此多的援助品,有时可能会出现物资过剩的情况。 他续说,直到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我国实施了行动管制令,导致一些永春籍人士或他们的直属家人面临生计困难,使他们不得不转向该会寻求援助。 陈永裕指出,为了应对这种情况,该会和该部福利组成立了福利乡亲关怀小组,并特别启动了同乡筹款计划,所筹得的援助金和各种物资都被用于支援那些面临生活困难的永春会员和桃源部友。 “此后援助活动持续不间断,于是我们决定每年都在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举行,通过会员、部友或乡亲们发挥互助、互爱的精神,缓解同乡的困境。” 居銮桃源俱乐部总理林清安透露,在2020年疫情期间,该会和该部共为7户家庭提供了援助。而在接下来的2021年到2022年,他们共帮助了4户家庭,其中有1人需要长期洗肾,另1人因脑中风而需要长期接受治疗。 他透露,该会和该部在2020年曾有举办义卖会,筹得5万令吉的善款,于是就将这笔款项,用作福利乡亲关怀计划的基金。 他指出,在面对生计困难时,一些人可能因不敢或不清楚如何向福利团体申请援助而犹豫不决。因此,一些热心的会员会主动向小组提供信息,告知他们的家人或朋友(永春籍人士)正面临困难的情况。 “一旦获悉这些信息,小组成员会积极进行探访,以更深入地了解情况,为需要者提供援助。” 居銮永春公会总务郑振璟强调,理事和会员们提出的人选,小组都会认真看待,确保有需要者得到帮助。 他说,这项关怀计划的目标是为永春籍同乡提供帮助,也让大众了解,如今会馆的角色不仅仅只是举办社交活动,也同样关注面对困难的同乡,提供他们实际的援助,弘扬互助和社会责任的价值观。 福利乡亲关怀小组主任周筠龙指出,这项关怀计划在重阳节前开放申请,小组在接到申请后,会对申请个案进行家访,以了解情况。通过审核的申请者,将能在农历九月内获得福利援助金。 他透露,去年通过审核,需要长期洗肾的一名申请者,共获得每月600令吉,为期3个月,共1800令吉的援助。而因脑中风而长期卧床的申请者,则获得每月1500令吉,为期3个月的援助。 “我们希望通过提供援助,可以稍微减轻他们面对庞大医疗开销的负担。” 周筠龙也是居銮桃源俱乐部青年团团长。他说,小组也会跟进受惠者的情况,如家庭情况未能改善,仍会继续给予他们援助。 他表示,据小组的跟进了解,在2020年疫情期间,因为疫情而需要援助的7户家庭情况目前都已改善,已没有再向小组提出援助申请。 “至于因女儿患脑中风而面对经济困难的吴女士,我们在跟进后决议今年继续给予她们帮助,即每个月350令吉至400令吉(暂定),分4个季度发放。” 他透露,今年向小组提出申请的个案除了吴女士外,尚有一名不幸患癌症者,可能会一次性援助对方5000令吉的医疗费用,惟目前尚在商讨阶段。 吴女士(65岁)的女儿(45岁)在2年前突然患脑中风,经历了2次脑部手术,造成了巨额的医疗费用开支,使整个家庭陷入了经济困境。 她受访时指出,她原本是在夜市售卖衣服,但为了照顾生病的女儿,以及年纪尚幼的孙子,而放弃了工作。 在接到吴女士的申请后,福利乡亲关怀小组展开了家访,并在审核后,分别于2021年提供了5000令吉的援助,以及在2022年提供了4500令吉的援助。 吴女士很感激永春公会、俱乐部和福利乡亲关怀小组的帮助,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 她也透露,家人们都没有放弃,一直努力帮助女儿做康复治疗。其女目前的状况逐渐好转,右手和右侧身体已经可以活动,但左侧部分仍然无法运动。 “我没有别的奢望,只期望女儿可以慢慢好起来,至少可以生活自理,这是我最大的心愿。”
3天前
沙翁河水潺潺流动,时光巨轮往前推动,英殖民岁月所留下的痕迹“红毛楼”虽仍隐藏在沙翁新村内,却剩下残砖烂瓦,也只有当地少数年长村民才知道这“红毛楼”背后的故事。 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本期的《这些人那些事》,将带领读者一起回顾沙翁新村村民在英殖民时代的历史。 “红毛楼”位于沙翁华小后方,是1950年代初期驻扎在新村的负责事务官居所,当时不少英国军官都曾居住在该居所内。 部分房屋仍保留旧式园坵宿舍模式 为断绝马共粮食供应链,英殖民政府设立沙翁新村,仓促把周围的中小型园坵工人迁移到备受监视的新村内,因此目前村内部分房屋仍保留着旧式园坵宿舍的建筑模式。 当时村里房屋大多以亚答叶建成,被称为亚答屋,唯有“红毛楼”使用砖块建成,抵御敌人的枪弹攻击。 谭美元:粮食受管控 仅1杂货店卖米 村民谭美元8岁才搬来沙翁新村,家里共8名成员。他说,当时颁布宵禁令,每天晚上7时以后不能出门,家里大人也不允许小孩子出门。 “村内只有3家杂货店,家里开着其中一家杂货店,货源来自居銮。那时候村内杂货店都集中一起进货,叫一辆罗里一次过载来,由英军护送,半路不能停车,怕货物供应给马共。” 他说,当时英殖民政府管控粮食,政府官员交代不能卖粮食给马共成员。家里经营的杂货店在学校附近,日常售卖面粉、食油、饼干等给村民,而米只有村内的一家杂货店能够卖。 “一名成年人用‘米牌’能拿到一个星期的米粮,如2斤米、1斤面粉、米粉、苏打饼等;小孩子的米粮则是减半分配。所分配到的粮食不够吃,只好自己在家种番薯及木薯。” 每户皆有男丁当国土警卫 谭美元指出,普通军官搭棚住,另外有一间屋子供给军官住。他曾于傍晚时分从远处观看英军拿着炮弹,对着对面的森林开炮。 其中较为友善的英军偶尔会派些巧克力给当地的小孩,谭美元记得其中有个年约40岁的军官名字叫约翰,他偶尔站在远处与这名军官打招呼“哈罗,John”。 “村内每户家庭都有位男丁是国土警卫队(home guard)军官,他们接受训练,带有配枪。晚上7时后,一般村民不被允许出门,只有home guard能出来巡逻至次日天亮。” 谭美元提到,英殖民时代,先贤依旧不忘教育,村民纷纷出钱出力建设起新校舍,合力把沙翁华小搬迁至新地址。 黎福祥:英军闲暇时会与村民打球 驻扎在当地的英国军官曾住在村内的“红毛楼”,闲暇时光会结伴打篮球,甚至组团和沙翁球队切磋球技。 黎福祥指出,英军大部分是年轻的成人,他的年纪较小,也不懂英语,没办法跟英军聊天。 他曾透过沙翁新村第6任村长梁生口述,了解该村的历史。尤其紧急法令期间,新村被围着铁丝网,村民早上出去割树胶或从郊外回来,都会被驻扎在关卡的警官检查后,才得以放行。 “我对旧校舍还有印象,因为学校搬迁之前曾来过沙翁新村参加叔叔的婚礼,当时是我爸爸拉着我的手,酒席都摆在亚答屋。” 村民需拿“米牌”领取米粮 他与家人在1955年才搬迁到沙翁新村,之前住在森美兰瓜拉庇朥(Kuala Pilah),当时正读着三年级,校舍是一排亚答屋,1954年学校才搬迁到现在的地址。 “当时还小,也不是很懂战事情况,家里大人怕马共,所以才搬家到沙翁新村,因为相比起北部,这里的情况好点,在这边没遇到过马共成员。” 他提到,那个年代的粮食是最重要的,村民都被限制米粮。家里的7名成员,包括父母、弟弟及妹妹,都拿着“米牌”领取米。 张信达:沙翁华小迁址与英军有关 沙翁华小校长张信达表示,虽然红毛楼已经被推掉了,但是我们依旧可以找到一些遗迹,希望透过校刊《重现沙翁》,让学生及校友知道沙翁新村也曾有过不少光辉的岁月。 他说,其实沙翁华小的搬迁到现址跟英军有关,担心以后没人知道这段历史,因此透过老一辈的口述记录在校刊内。 张信达曾从老村民口中得知,英国驻马最高军官杰拉德.沃尔特.罗伯特.邓普勒爵士曾到访新村,并拨出3000英镑供建设校舍,但由于年代久远,此事已无从考察。 何寿江:居民需携牌才能进出 村民何寿江表示,英殖民时期所发生的事是透过父亲才知道,他当时是位国土警卫队军官,协助英军保护新村安全,维持村内生活秩序。 “每个人就有个居民牌,一天约700至800个村民拿着居民牌进出,到园地割胶。他们会带一天的食物量出门,进村前会被搜身。之前家后面都种薯类,从小吃薯类吃到大,吃到怕了。” 王祚豫 陈昭文:从长辈口中获悉历史 村民王祚豫及陈昭文表示,由于出生在马来西亚独立后,小时候看过新村四周围起的铁丝网。由于近年部分老旧建筑物被拆掉,所以只能从老人家口述中获悉英殖民时期的历史。
6天前

ADVERTISEMENT

新山客家公会策划多年的“新山客家大楼”,历经3年疫情及其他因素的阻挠与折腾,终于在2023年11月18日举行封顶仪式,这标志着深具中华特色的“新客园”, 即将巍然矗立在新山淡杯路旁,成为新山市另一个新的打卡亮点。 “新客园”的大厦取名深富创意,点出了这是一个怎么样的会所。它于2017年12月15日举行动土礼,恭请时任首相署部长拿督斯里魏家祥主持。 该会会长张君国在仪式结束后对媒体指出,这幢结合现代化与土楼围屋元素的客家大楼,是一个集观光、教育与休闲功能于一体的客家大楼,未来将是客家历史记忆与族群文化场域的精神保垒。 该会永远名誉会拿督张润安也叙说该大楼兴建的意义及将扮演的角色。 他说,面对全球化的挑战,乡团需与时并进,通过活动,扩展会员与提高视野,提升组织水平,走向现代化与组织化。 这一幢“新客园”将来扮演的角色及肩负的任务,通过该会这两位举足轻重人物的这一席话跃然于纸上。 这是新山客家公会历史上第四个会所,也是最具多功能的一个会所。 该会创立1926年,第一个会名为同源俱乐部,会所于1927年1月1日设立于新山明里南街3楼15号。1年后,第二个会所迁至惹兰依布拉欣门牌39号,并于1928年12月7日开幕,这会所迄今仍保留着,只是租借给他人。第三个会所现今仍在使用,位于新山仁贵路 ,早前是该会所设有的殡仪馆,1992年停止活动,改为会务活动中心。 客家大楼封顶仪式完成后,接下来将耗资450万令吉进行第二期与第三期的装修工程。 该客家大楼占地6万3800平方呎,征得政府的批文,获准以客家广场(Wisma Hakka)命名。 整幢建筑物的规画,一楼是行政区,二楼是活动区,三楼是展示同源堂、文物和名人堂的文物馆,四楼将设感天大帝庙,供奉客家人供奉的三尊神祗,设有停车位121个、25个摩哆及2个巴士车车位。 与此同时,整个客家园,还有客家特色招牌、灯笼、竹林筹景观。 在新山五帮会馆之中,这是第一个最具帮群色彩的会所,它也要传承与发扬新山广肇会馆、新山海南会馆及柔佛潮州八邑会馆的传统,在新会所内设立客家人祭拜的神祗感天大帝。 从1926年至2023年至封顶仪式的完成,历经97年,该会会所的硬体建筑工程终来一个翻天覆地的改变,殊属难能可能,而其更重要的意义是,它开拓与指引了新山华团会所的建设,今后可以作为发展与参考的一个新路向。
1星期前
她是孩子身后温暖的港湾,也是指引孩子前进的明灯。为了孩子能自由快乐地学习成长,她毅然选择成为一名“在家教育”妈妈,与孩子一同摸索开辟出一条适合他们的学习道路。 本期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今日面谱>的主角洪增绫(39岁),让3名孩子在家受教育已一年多,她平时除了要照顾孩子们的饮食起居,也担任他们的学习导师。 老师就是家长 在家教育(homeschooling),指的是不进入学校系统,而是以家庭为主要教育场所的教育模式,通常老师就是家长,负责打点及决定孩子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 洪增绫曾在澳洲生活10年,在当地担任过银行要职及从事活动策划,她与丈夫庄奖州结婚后回马,接着陆续迎来了生命中的3名小宝贝,分别是今年8岁的大儿子、4岁的二女儿和2岁的小女儿。 学习像马拉松 应享受过程 在洪增绫看来,学习就像一场马拉松,关键不在于当下的一次考试,而是孩子持续享受学习的过程,她希望孩子能对事物永保好奇心,不被课业与考试磨灭了对学习的赤忱。 这也是她当初走上在家教育这条路的原因。洪增绫说,儿子当初就读的私立小学面对师资不足的问题,夫妻俩便将孩子送到华小就读,但两人却发现,华小的教育制度不符合他们的需求。 “孩子到华小读了两个星期,我始终觉得不适合,那时很焦虑,后来接触了在家教育,就向在实行在家教育的前辈妈妈请教,和丈夫商量后决定这么做。” 主题分类教学 让孩子探索 她说,每个人在家教育的方式不一样,她考量后决定以主题作为分类教学,让孩子针对主题去探索,一开始不免担忧忐忑,所幸儿子很快就进入状况。 “我去年就拟定好今年的课程内容,比如今年学航空,就会告诉他什么是航空、飞行的概念、航空的历史,之前还带他去开飞机,模拟当航空员,了解整个飞行过程。” 喜欢到处环游的洪增绫很享受带着孩子们一边游玩,一边学习的过程,一家人今年6月到印尼旅游,让正在学习自然现象的孩子亲眼看看火山的样子,还在印尼学了峇迪、陶土及猫屎咖啡的相关知识,收获满满。 她笑言,她在家教育以来没面对什么大问题,孩子们都很爱看书,最大的问题就是要常引进新书吧! 父母须勤于备课 在家教育的父母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更要勤于备课,洪增绫一般都趁孩子晚上睡着后挑灯奋战,身边人都笑称她是不用睡觉的超人妈妈。 洪增绫在教导孩子前,都会先查找和阅读相关的资料,将这些知识与资讯消化后才告诉孩子,她现在也训练孩子主动式学习,若有不明白的可以先看书找答案或请教“谷歌老师”。 训练孩子主动学习 “儿子有兴趣的事物,我会请他先自行思考该怎么做,现在网络很发达,如果好好利用是可以增加知识、增广见闻的。” 她说,很多父母都认为在家教育很难,她不否认这样的教育模式有其难度,但只要了解孩子的年龄发展,父母又勤于设计教学及监督,其实不是太大问题。 曾办过许多亲子教育活动 除了是一名全职妈妈、孩子的在家自学导师,洪增凌也是办活动的能者,这些年来举办过许多有趣的亲子教育活动,让许多家长与小朋友受益。 她曾带着一班小朋友到消拯局和警局等参观,领着小朋友到连锁店做披萨、寿司,还曾举办摆摊市集让孩子学习金钱的概念,最近则办了一场上百人的群体露营。 “像前阵子到丰盛港露营,其实是很多妈妈想做但又不敢做的事,我们这次组织亲子去露营爬山、体会撒网抓鱼、抓螃蟹,亲近大自然,大人小孩都很开心。” 在家教育弥补传统教育弊端 在传统教育体制下长大,洪增绫亲身感受过传统教育的利与弊,她希望能透过在家教育弥补她所认知的弊端,为孩子提供一个学习的新窗口。 她说,她曾帮助不少我国留学生申请到澳洲念书,却见到许多中学成绩标青的学生无法适应当地的学习环境,因为他们无法适应大学的主动式学习。 “还有很多人毕业后没了方向,大半辈子在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人生短短,我希望我的孩子们不要重复这样的循环,我希望他们快乐。” 她坦言,让孩子在家自学是一个重大的决定,她无法评断这个决定是对或错,但至少她愿意尝试踏出一步,迈开脚步后自然会有办法。 “让我很意外的是,本来以为这个选择会遭来反对声,没想到身边人都很支持。”
1星期前
(麻坡21日讯)星期天早晨,一群乐龄志工在慈济麻坡合丰环保教育站忙碌分工,他们将民众送来的物资仔细清理和分类,再将相同材质的物品集中在一处,等待业者派罗里前来收购。 侯亚满:分类像炒菜不可混杂 志工侯亚满(70岁)形象地解释说:“(分类)其实就像我们煮菜,如果炒好一锅菜,却倒进去一汤匙咖哩粉,家里不会吃辣的小孩怎么办?同样,如果不把瓶罐或纸箱外面的塑料包装拔干净,不同材料参杂在一起就没法分解再造了,那回收也没用啦!所以我们在回收前才要重新清理分类,清净在源头就是这个道理。” 合丰环保教育站是慈济设在麻坡的第一个常态性环保站,这里原是一片住家旁的小果园,2012年由热心屋主捐出土地充作回收站,直至两年前才获得市议会的特别准证成为合法经营的回收站。 侯亚满透露,起初公众并不了解资源回收站,也不清楚什么物品可以回收,他们把打包食物的一次性碗筷都拿过来回收,里头还有吃剩下的食物。 “也有公众将家里大扫除整理出来的旧物全都扛来回收站,当中包括旧内衣裤、破轮胎、发霉锅具,直到近年不断教育宣导,送过来的回收物资才变得较干净和合适。” 洪淑珍:学会看淡物质 不比较 另一名乐龄志工洪淑珍(73岁)则是在2012年加入队伍,虽然只是重复做着分类物品的工作,她一点也不觉得乏味,因为这里有比她更年长的志工,让她感觉自己还很年轻,还能为社会再多做一点贡献。 洪淑珍也常随队伍到麻坡大型活动当环保志工,她跟着志工举着“环保爱地球”的标语,指导公众如何分类垃圾。 洪淑珍认真地说;“‘做环保,子孙好’,如果地方肮脏就会有蚊虫,那对小孩子更危险,我们做环保让环境干净,下一代才有好的生活。” 成为环保志工多年,现在的洪淑珍也降低了物欲,她说:“以前我每次参加婚宴都要去染一次头发,订做一套衣服,现在只要穿得干净得体,我就能出席宴会,看淡物质,就不太与人计较了。” 陈美燕:活化社区各年龄层人士 陈美燕(52岁)起初是为了让孩子加入慈济亲子班,才在2010年成为志工,后来她辗转加入大爱妈妈和医院志工,4年后成为社区副协力组长。她的其中一个任务,就是载送新加旺区的乐龄志工到合丰环保教育站轮值,希望借着环保活化社区各年龄层人士,尤其是闲逸在家的乐龄人士。 “参与活动就是自我成长,每周拿1个小时来这里做环保,乐龄人士其实都很欢喜” 她笑说,“好过在家当三等公民,等吃、等睡、等死!” 开设“惜福区”兜售二手物品 陈美燕透露,经过多年宣导,越来越多公众晓得应该珍惜和回收物资,也因此全天开放的合丰环保教育站,终年都是物品常满状况,其中收到最多的是衣物,一个月就能收到15吨。 由于回收物资丰富,慈济在合丰环保教育站对面的店面开设“惜福区”,让公众以象征性的价格购买回收而来的二手或全新物品,其中包括衣物、校服、鞋子、电器、书籍、婴儿推车和安全椅等。 吴肇强:包装垃圾成灾 破坏环境 近年,网购和外卖行业兴起,物流业者为了安全运送物品,以里三层外三层的方式包裹物品,导致包装垃圾成灾。 志工吴肇强(51岁)透露,麻坡巴口垃圾土埋场前年已经关闭,当时垃圾场已有11层楼高,完全不胜负荷,目前麻坡的垃圾是运往昔加末处理。 “我们看到问题非常严重,而设立新垃圾场对生态和土地也是很大破坏,所以我们提倡回收,减少垃圾,禁止焚烧。” 合丰环保站可回收旧玻璃品 秉持珍惜地球资源的理念,合丰环保教育站也回收玻璃制品,这在麻坡也是少见,因为一般废品回收商都拒收玻璃制品。 这是因为1吨玻璃回收价仅100令吉,而且还要收集到9吨,收购商才会派罗里来运走。 合丰环保教育站是借用善心人士的地方才能安置众多玻璃制品,虽然劳师动众又赚不多,合丰环保教育站还是乐意承担起这份责任。 陈美燕说:“地球资源是有限的,总有用尽的一天,既然这些玻璃还再生成其他物品,为什么我们不回收再使用呢?”。
2星期前
2星期前
新山陈旭年文化街展新貌! 第一与第二阶段提升与维修工程完工后,这条街道再度予人一番新气象。 最后第三阶段的工程,如能如期完成,陈旭年文化街必将成为新山老城区另一最新的亮丽景点。 为配合这一工程的进行,谋划多时,与陈旭年文化街紧邻、挂在华侨银行大厦墙上新的展板,订在12月2日上午开幕。 这一新展板通过补充新的内容,既保文化街的古意与历史感,也让人们对它的历史有新的认识。 新旧展板能在华侨银行建筑物上一挂就是14年,应感谢银行对文化街活动多年来的支持。 旧展板于2009年10月3日正式挂上,当天正是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开幕之日。 主持开幕礼的是时任柔佛州务大臣丹斯里阿都干尼,依照行程他先在文化街街口下车,带领众文化表演队伍直抵文物馆。在这之前,他曾在展板前停留参观,陪同者有众多华社领袖。 从这一天开始,这一展板就成为文化街旅游打卡点,并成为这条街的第一个地标。 不过,历经逾10年的岁月洗礼,展板难免褪色、脱落或破损,加上这十多年来新山发展日新月异,有新历史的发掘,实有加强与补充原有展板内容的必要,在征得银行的同意后,遂决定更换展板,以新风貌示人。 新展板内容分3大部份: 一)新山华侨银行历史,点出银行自1940年以来,在新山发展的历史; 二)介绍陈旭年的生平事迹,文化街的历史及命名的由来; 三)展示文化街这14年的转型过程及期间开展的多项大型活动。 新的展板使用三语,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文字简短,让人了解这一条街一路走来的历史。 这14年来,在文化街相继新添与增设的新地标计有:新山历史展板、每月活动展板、陈旭年生平事迹街招、陈旭年牌楼、璧画等。 它们肩负的使命与华侨银行新旧展板一样,宣传与唱响陈旭年文化街的故事,让它进一步声名远扬。 2023年亚太气候周(APCW)会议于11月10日在新山举行。 出席会议的联合国亚太及太平洋经济委员会环境部泰国曼谷办事处工作人员陈惠安指出,在来新山前,有查看这里的景点,特别有兴趣的是新山市区的陈旭年文化街、玻璃兴都庙。 这一谈话佐证了14年来,新山华社与有关当局的合作,为陈旭年文化街所作的付出,绝没有白费。
2星期前
2星期前
3星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