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评论

|

柔佛透视

发布: 5:44pm 20/10/2025

手机

网络

校园凶杀案

教育方式

手机

网络

校园凶杀案

教育方式

煎蛋 | 手机与网络

柔佛透视.读者投稿
文/煎蛋

最近人人都在关注讨论的话题,绝对是,这是一件非常令人心疼的事件。

ADVERTISEMENT

当大家都在讨论嫌凶手法残忍、批判他不该出现,或用“怪物”形容他时,我却把目光投向他写的一封信。

信的内容与曾经发生在国外校园的凶害案有关,而这些资讯相信来自

还记得念中学时,学校不允许携带任何与学习无关的私人物品到校,否则会被没收。但是,如今人人机不离手,学校也没当初那么严格,使得部分学生会带手机上课。

手机与还不普及的年代,我们掌握的国外资讯非常有限,却不会感觉缺少什么,因为身边有家人和朋友陪伴。

手机与网络是为了让人们节省时间,更方便地处理事情。然而,我们却用更多的时间沉浸在网络世界,缺乏了与人沟通的能力。

有些家长认为,让孩子玩手机,孩子不但不会吵闹,家长还能有时间休息,只是这也让家长无法了解孩子的内心健康问题。

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时,他们就会用自己的方式活在虚拟世界。

我们总用侥幸心理安慰自己,说这类案例只会发生在国外,然而如今越来越多案例发生在你我身边。

学校是认识朋友、学习沟通的地方,也是家长最放心让孩子学习知识的环境,因此我们应延续以前好的

手机是新时代的好伙伴,让我们的生活更便利,但不要让它成为我们与亲友的高墙。

为了下一代,我们该思考,如何避免同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投稿须知:

■来稿可电邮([email protected])至本报新山办事处;

■来稿可用笔名发表,但必须附上真实中英文姓名、身份证号码、通讯地址与电话、电邮网址,以及银行帐号(汇稿费用);

■投稿内容不可涉及包括宗教、种族等敏感课题;

■字数限800字;

■编辑对来稿内容,有修整的权力;

■来稿若发现有人工智能(AI)生成超过30%的痕迹,将直接弃用,有关作者未来的投稿也受限制;

■本须知若有未尽善处,本报有权随时增删之。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