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坡15日訊)如果在海外工作的你,得知故土家鄉正籌辦節慶活動,卻苦無人負責其中一個項目,你會怎麼做?
來自班卒新村,目前在菲律賓從事金融行業的羅懿涵(35歲),選擇向公司表明情況及申請居家辦公,然後就毅然飛回家鄉貢獻力量。
ADVERTISEMENT
她在上個月舉行的《情絮麻坡班卒》中秋嘉年華中,負責“文史館”的項目。她的主要任務是蒐集、整理並展示班卒新村的歷史,希望藉此讓更多人瞭解這個新村的過去。
這項看似沉悶且複雜的工作,羅懿涵卻覺得非常有意義。羅懿涵在接受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專訪時指出,每個新村的珍貴歷史資料都應該被記錄下來,才能後代更瞭解新村的發展史。
正因為抱持如此態度,毫無相關經驗的她才能在有限的時間裡克服困難,讓文史館順利“開業”。
羅懿涵:收集新村資料不易
羅懿涵畢業於麻坡中化中學,雖然求學時期加入“史地學會”(歷史與地理學會),卻沒有策劃文史館的經驗,也對文史館毫無頭緒。
然而,性格果斷積極的她還是勇敢地挑起大梁,趕在活動開始前的3個星期返回家鄉,隨即緊鑼密鼓地展開籌備工作。
她從向中學的史地學會老師請教開始,慢慢讓整體概念具體化,然後走遍新村大街小巷、拜訪村內老人、上網查找資料及請教文史屆前輩,盡一切所能來完善資料。
她坦言,要蒐集新村資料非常不容易,尤其班卒只是個郊區小鎮,一直都沒有相關記錄,所以困難重重。
還好村裡長輩非常熱情,樂於分享過往的故事,加上老師與文史工作者鄭昭賢的協助,讓她得以瞭解新村的“身世”、全盛時期及過去的大致面貌等。
她笑言,在那期間,每當沒有頭緒時,她就會到即將作為“史料館”的住家走走,嘗試從中尋找靈感,想想該如何呈現才能更吸引人。
籌備過程中,班卒的歷史猶如拼圖般在羅懿涵的腦海裡拼湊著,她對班卒的過去也變得逐漸清晰,因此,即使要兼顧工作與文史館,她仍甘之如飴,也覺得非常值得及意義非凡。
最終,在各方的配合、支持與指點下,班卒新村文史館終於順利在9月15日開門迎接訪客,並在3天內迎來超過3000名訪客。
班卒誕生不少受人敬仰人物
隸屬麻坡縣的班卒新村坐落在麻河河畔,漂亮的河景與河邊數棵高大的榕樹,成了當地獨特景觀。榕樹垂掛的氣根恰如其分地展現了“一樹成林”的意境。
走過百年歲月的班卒因麻河而生,也因依伴著蜿蜒曲折的麻河,讓班卒成為水路繁忙的小鎮,有過數十年的輝煌歲月。
根據羅懿涵收集的資料顯示,班卒開埠於1862年,於上個世紀初在“馬來西亞橡膠之父”陳齊賢及英國人佩爾斯的推動下,迎來了鼎盛時期。
她披露,陳齊賢於1900年在班卒開闢柔佛州首個橡膠園,還興建數百間店屋及支持當地教育事業;佩爾斯也在同年抵達班卒後,大肆開闢園丘及引入勞工,對班卒的人口結構和社會面貌產生深遠影響。
她表示,由於兩人的貢獻巨大,班卒的其中兩條道路也分別以兩人命名,作為紀念。
她披露,班卒也曾誕生過不少受人敬仰的人物,包括熱心華教的黃裕潘、熱心公益教育的唐明達、書畫家鄭天炳、班卒畫家李雲龍、奉獻教育的李學年與孫玉姐等。
她補充,在6、70年代著名的歌星櫻花,也是從班卒走向世界的舞臺。
2場大水災 加速“出走潮”
你知道嗎?被稱為“老人村”的班卒小鎮,曾有過法庭、戲院、鴉片館、油站、汽水廠、當鋪、洋酒店、宰豬廠、裁縫店、洗衣店及麻將館等,甚至曾有脫衣舞娘到當地表演,可想當時的熱鬧景象。
然而,因水路而變得繁忙的班卒,在水路被陸路取代後,就逐漸失去了光彩,街道上原本作為商業用途的大部分建築物,慢慢被改為住家或空置著。
許多年輕人在90年代紛紛離鄉背井到外謀生,加上2006年及2011年的2場大水災,進一步加速了新村的“出走潮”。
如今,班卒鎮上頗具年代感的建築依舊屹立著,與寧靜的街道相伴,彷彿娓娓訴說著當年的繁華,不似目前只剩屈指可數的店面。
羅懿涵披露,她過去並不知道班卒的輝煌歲月,直到搜找文史館所需資料後,才更瞭解自己的家鄉,也讓她更愛這片土地。
她表示,班卒中秋嘉年華會的文史館,是向到訪者講述班卒新村歷史的最好時機,讓更多人認識班卒;如今,文史館已隨著嘉年華的結束而停止開放,未來也不確定會何去何從。
盼“老班卒”可電郵聯繫提供資料
她坦言,由於當初僅用3個星期來籌備文史館,礙於時間緊湊,只能收集到有限的史料,因此,即使文史館未來的方向未定,她蒐集資料的腳步都不會因此停下。
“我希望儘可能收集完整的歷史資料,再整理出來及傳承下去,讓更多人知道先輩的付出與走過的歲月,以及那些值得被傳頌的名人故事,因為這些都是班卒人的驕傲。”
羅懿涵希望在各地的“老班卒”或有班卒歷史資料或照片的人士,能通過電郵([email protected])與她聯繫或提供資料照片。
她表示,先輩的努力與新村的歷史事蹟都應該被記錄,惟這需要靠大家的共同努力,就如當初獲得不少熱心人士的幫忙,提供資料及借出珍貴照片和物品後,文史館的內容才能更加豐富。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