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新山眼

|
发布: 7:10pm 04/06/2022

美食

老字号

辣沙

宽中辣沙

水塘辣沙

美食

老字号

辣沙

宽中辣沙

水塘辣沙

【新山眼】第三集(單元1)各族同胞 遊客都喜歡 地名辣沙 新山人的回憶

报道:沈欣颖、萧靖恩
摄影:陆家明

ADVERTISEMENT

(新山4日訊)一個地名,喚醒一段塵封的記憶!談到新山,“”是必不可少的選擇之一,集中多家老字號辣沙店,不僅僅是許多老新山人的集體回憶,也吸引各族同胞與國內外遊客到訪打卡、探美食。

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在第三集的〈新山眼〉“Laksa哪一味”系列,為讀者抽樣盤點了新山縣內多家深受本地與國外旅客歡迎的老字號辣沙,以及何謂柔佛獨有、源自柔佛州王室的“柔佛辣沙(Laksa Johor)”。

而系列的第一單元,首先介紹兩家以所在地命名的辣沙,即寬中辣沙與水塘路辣沙,兩者目前皆由第二代接班人接手經營。

■寬中辣沙

從食堂邁向美食走廊
“母親”手藝永不變
(6月5日刊)柔:【新山眼】:第三集(单元1):地名辣沙唤起食客尘封记忆
目前“定居”在新山士都蘭美食走廊(Stulang Walk)的寬中辣沙。

1976年從士都蘭海邊搬入新山寬柔中學食堂營業,將近30年後的2000年,基於學校常有假期影響收入而決定離開學校,移至小檔口成為小販至今,目前“定居”在新山士都蘭美食走廊(Stulang Walk)的寬中辣沙,已由第二代接班人黃敬恩接手。

寬中辣沙在2000年代初離開寬中食堂,前後搬過兩個地點,即三樓組屋前和班蘭路(Jalan Pandan)。目前僅有的一家,由黃敬恩和太太徐煒雯及弟弟黃敬祖一同經營,暫無其他分行。

(6月5日刊)柔:【新山眼】:第三集(单元1):地名辣沙唤起食客尘封记忆
寬中辣沙早期在校內經營,配合學生的口味沒有那麼辛辣,可說是偏甜的口味。
自家黑白魚丸最受歡迎
(6月5日刊)柔:【新山眼】:第三集(单元1):地名辣沙唤起食客尘封记忆
黃敬恩:寬中辣沙共推出超過40種配料供食客選擇。

黃敬恩(34歲)披露,寬中辣沙擁有兩大招牌──自家手工製作的黑、白魚丸,最受食客歡迎,另外自制的五香、炸雞蛋和釀豆腐也不遜色,共推出超過40種配料供選擇。

他解釋,寬中辣沙早期在校內經營,配合學生的口味沒有那麼辛辣,可說是偏甜的口味,不過偏愛辣的食客可以加入店家特製的叄巴辣椒,使湯頭昇華至另一辣度,也是寬中辣沙的一大特點。

“作為餐飲業者,開檔前的熬製湯頭和備料等準備工作是最辛苦和耗時的,我們從清晨4時左右開始準備,湯底用雞骨和黃豆熬煮,加入二十多種辛香料,需熬製4至5個小時,之後帶到檔口加入叄巴、辣沙頭、新鮮椰漿和生奶。”

(6月5日刊)柔:【新山眼】:第三集(单元1):地名辣沙唤起食客尘封记忆
寬中辣沙由黃敬恩(中)和太太徐煒雯(右),及弟弟黃敬祖(左)一同經營。

黃敬恩說,已故的“母親”陳巧蘭在寬中經營辣沙檔口時,用料堅持並秉持著保持傳統口味的理念,只有食材新鮮和原汁原味,不偷工減料或買劣等食材,才會成功。

他表示,其實他一開始很抗拒經營飲食業,隨著“母親”在2014年因腎病過世,他正式接手了檔口也跟隨“母親”的理念,堅持採用新鮮的食材和配料。

學校老師送寬中辣沙牌匾
(6月5日刊)柔:【新山眼】:第三集(单元1):地名辣沙唤起食客尘封记忆
寬中辣沙牌匾來自寬中教師,校友們靠著名字回來尋找讀書時期的回憶與味道。

其實,黃敬恩口中的“母親”,是他親如母親的大姨,也是寬中辣沙的研發者。當時在寬中食堂經營的攤主,就包括親生母親(排行第二)、大姨以及小姨三姐妹負責。

提及寬中辣沙名字的由來,黃敬恩披露原來是取自寬中的老師。

他說,當初“母親”要離開寬中時,學校的老師給了寫有寬中辣沙的牌匾,並告訴“母親”,這樣一來即便離開了寬中,校友們也會靠著名字回來尋找讀書時期的回憶與味道。

(6月5日刊)柔:【新山眼】:第三集(单元1):地名辣沙唤起食客尘封记忆
寬中辣沙即便已是第二代繼承人接手,用料仍堅持保持傳統。
受柔王室邀請 售無豬辣沙

“而後搬到新山士都蘭美食走廊(Stulang Walk),也是受到柔佛王室的邀請,不過唯一的條件,便是必須售賣三大種族都能吃的辣沙,因此我們如今售賣的是無豬肉和無豬油餐點(no pork no lard)。”

(6月5日刊)柔:【新山眼】:第三集(单元1):地名辣沙唤起食客尘封记忆
寬中辣沙售賣三大種族都能吃的辣沙。

他表示,寬中辣沙不僅吸引不少寬中校友,還包括友族食客,甚至受到王室的喜愛,前來享用美食。

問及是否有意思將寬中辣沙加以拓展,黃坦言,他曾接到吉隆坡、馬六甲,甚至是鄰國新加坡的邀請開分店,不過為了控制品質,他堅持親力親為,避免兩頭不到岸,暫時未有拓展的打算。

■水塘·辣沙

堅守配方 不改良食譜
留住40多年好味道
(6月5日刊)柔:【新山眼】:第三集(单元1):地名辣沙唤起食客尘封记忆
店內如今僅存的老照片,述說著水塘·辣沙一路走來的歷史,已故洪慶與妻子帶著6名孩子,就這樣開啟了受到各族食客追捧的辣沙旅程。

從當初一個小檔口發展成如今的門店,在新山人的印象中,說起水塘路就會想起這家辣沙店。儘管已經傳承至第二代,但依然堅守父親當年所傳授的用料配方,以及對食材新鮮度的堅持,不敢有絲毫取巧,才能保住延續四十多年不變的好滋味。

“水塘·辣沙”是由已故洪慶貴於1978年,在水塘路街邊擺攤售賣而源起。原本在新加坡酒樓擔任主廚的他,當時辭去工作回國,與來自新加坡的妻子朱亞妹在本地經營小生意,把孩子帶在身邊照顧。

朱亞妹年少時因曾向辣沙師傅打工,而對烹煮辣沙頗有研究,再經由洪慶貴改良,成就瞭如今的“水塘·辣沙”。

這家辣沙的招牌無獨有偶,從一開始的沒有招牌,到後來坊間顧客口耳相傳,以所在位置的街道名稱來稱呼這家辣沙檔,顧客早已習慣這麼叫,因此到了1999年就正式註冊為“水塘·辣沙”。

(6月5日刊)柔:【新山眼】:第三集(单元1):地名辣沙唤起食客尘封记忆
水塘·辣沙從原本在店面旁搭棚擺攤20多年,於1999年5月1日遷入店面經營。

在現今店面完成裝修後,這家辣沙檔從原本在店面旁搭棚擺攤二十多年後,於1999年5月1日遷入店面經營。

5姐妹扛下父母手藝
(6月5日刊)柔:【新山眼】:第三集(单元1):地名辣沙唤起食客尘封记忆
從當初一個小檔口發展成如今的門店,水塘·辣沙能夠走到今天,靠的是堅守祖輩傳承的配方和用料,保留當年的好味道;左起為辜沛瑄、洪碧枝、辜祖森及洪碧燕。

第二代業者洪碧枝(52歲)在家中排行第三,上有2名姐姐下有2名妹妹,自從唯一的哥哥於2015年患癌離世後,5姐妹不捨父母用心經營的手藝失傳,因此決定共同扛下這份重任。

能夠走過42年的歲月屹立不倒,甚至是移居到外州的顧客也會一再回頭,洪碧枝謙虛表示,他們家的辣沙說不上有特別的味道,只是不曾改良父親所傳承的食譜,也堅守父母離世前的千叮萬囑,勿因貪小便宜而隨意替換食材和供應商。

“要煮出我可以接受的味道,而不是顧客可以接受的價錢 。”

在食材原料不變的情況下,該店需根據食材市價走勢調整辣沙售價,因為一旦使用便宜的原料,煮出來的味道就會變得不一樣。

(6月5日刊)柔:【新山眼】:第三集(单元1):地名辣沙唤起食客尘封记忆
水塘·辣沙的獨特之處,在於店家會在碗中撒上一小撮手工切絲的“辣沙葉”提升香氣。
湯頭變味 寧願倒掉

她說,早前曾遇上平時採用的印度辣椒幹缺貨,而在供應商的介紹下采用其他品種的辣椒幹,沒想到煮出來的湯頭變為橙色,她寧可倒掉也不拿出來賣。

講求食材新鮮度、不喜歡囤貨,如今一些食材生產工廠不會全年運作無休,該店每星期也會配合面類廠家休息一天,洪碧枝自嘲遺傳了父親的基因,對新鮮食材有一定的堅持。

“這是我們對辣沙味道的堅持,不是因為懶惰的關係而休息,如果買不到我要的食材,煮出來也是白費心思。”

她從學校畢業後就不曾出外打工,都是在店裡幫忙,相當瞭解父親對辣沙的那份堅持。

她說,父親即便到了80歲行動不便,每天風雨不改,清晨4時就會下樓到店裡監督,坐在一旁看他們做魚丸、煮辣椒和湯頭,始終放心不下交給年輕一代處理,父親2018年離世前夕依然如此。

她表示,除了華人傳統節日如中秋節和清明節,父親的堅持還包括全年無休營業,不希望讓遠道而來的老顧客撲空失望,如今有了臉書專頁,他們可以預先通知顧客何時休業。

洪碧枝與妹夫辜祖森(58歲)每天清晨5時會先到店內熬煮清湯和辣沙湯,烹煮湯頭耗時逾2個小時,尤其加入椰漿後更需控制好火候,不能過於滾燙而破壞味道。

每星期烹煮300公斤辣椒
(6月5日刊)柔:【新山眼】:第三集(单元1):地名辣沙唤起食客尘封记忆
水塘·辣沙的“靈魂伴侶”少不了這一味辣椒,每次製作就要用上8個小時。

她說,每星期會烹煮一次300公斤的辣椒,每次就要用上8個小時,煮好後會存放在冰箱,當天早上熬煮辣沙湯頭時,再取出部分辣椒與香料拌炒。

在熬煮湯頭時,該店堅持採用新鮮椰漿下鍋,不使用隔夜椰漿,與該店合作近30年的供應商,每天凌晨2時就要起身替該店製作新鮮椰漿,清晨直接送到該店。

該店就連小蔥都是聘用工人手工處理,不採用現成品或粉類;每逢開店前的上午,他們要處理的工作還包括給鮮哈剝殼、切辣沙葉,炸魚丸、魚餅、腐竹。

洪碧枝說,疫情前母親健在時,該店一天最高紀錄可賣出500至600碗辣沙,如今邊境開放後的週末一天可售出300多碗,平日則有大約200碗。

曾被評為新山巫裔最愛華裔美食
(6月5日刊)柔:【新山眼】:第三集(单元1):地名辣沙唤起食客尘封记忆
水塘·辣沙不僅受到國內外食客歡迎,也被國語雜誌評為新山巫裔最喜歡的華裔美食。

這家辣沙曾被國語雜誌評為新山巫裔最喜歡的華裔美食,該店自1999年開業以來就陸續迎來友族顧客,熬煮湯頭時也沒有采用豬肉,售賣的辣沙強調是無豬肉和無豬油的,因此吸引該區不少年輕友族一再光顧。

洪碧枝說,該店的巫裔和印裔顧客各佔10%至30%,偶爾上午時段店內甚至不會看到華裔顧客。

她說,早前也有日本顧客光顧後對該店的辣沙念念不忘,之後再度專程到該店吃辣沙,還帶了手禮給他們。

“疫情前的週末,我們的顧客有50%是新加坡人及在新加坡工作的大馬人。”

“水塘·辣沙”家族第三代目前也開始在店裡幫忙,洪碧枝希望,第三代繼承者能夠延用父親傳承的食譜,讓老顧客能夠吃到古早味,勿因一些意見而改變味道方針,否則到了第三代恐再也找不回從前的味道,這份堅持的態度也是該店能走到今天的關鍵。

(6月5日刊)柔:【新山眼】:第三集(单元1):地名辣沙唤起食客尘封记忆
辜沛瑄(右)到店內邊做邊學,協助母親洪碧燕準備呈給食客的辣沙。
《新山眼》報紙 社媒同推出

《新山眼》的內容,將同時在報紙和社交媒體推出。

各位讀者可至“大柔佛社區報”的官方優管頻道(YouTube),同步追蹤《新山眼》。

歡迎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讀者,點擊以下鏈接訂閱本報官方優管頻道( https://bit.ly/3zaWUBC )。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