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人文足迹

发布: 3:27pm 03/10/2021

熟食巴刹

熟食巴刹

【這些人那些事】昔加末20層樓建築物前身 熟食巴剎故事多

报道、摄影:叶静薇
柔:这些人那些事(4/10见报):昔加末20层楼建筑物前身—熟食巴刹
昔加末20層樓建築物的前身,是承載一兩代人回憶的熟食巴剎。

昔加末人熟悉的20層樓高建築物,前身其實是熟食巴剎,並承載著昔加末一兩代人的故事。

熟食巴剎雖然沒有名字,但聊起當年的點滴,長輩們仍是說得眉飛色舞,津津有味。對他們而言,與巴剎有關的每一個畫面,即使歷經數十年,仍是那麼清晰,令他們充滿回憶。

ADVERTISEMENT

熟食巴剎於50年代就矗立在昔加末舊市區,由梁容街、敏都路和依斯邁路環繞著,是舊市區唯一的熟食集中地。

取代签发  有补图 :这些人那些事(4/10见报):昔加末20层楼建筑物前身—熟食巴刹
熟食巴剎拆除後建造20層樓建築物,當年業者遷回原地營業的景象。(亞羅拉粥檔提供)
舊市區是昔最旺的地方

當年,舊市區是昔加末最旺的地方,許多人都到這裡買東西,過路客也都會到熟食巴剎用餐。在依斯邁路中央還有逾20個小攤檔,售賣水果、唱片、碗碟、玩具等。

熟食巴剎的各個檔口從清晨6時開始營業,有的至午夜12時才收檔。

受訪者細數當年的檔口,計有南京咖啡店、印度檔、鴻圖、潮福成、潮和成、新泉芳咖啡店、張益記、發記、麗華、日興、明記、新華和新勇利油條等,期間也有其他檔口遷入營業。

熟食巴剎的一角在早期設有油站,遷移後就成了午間流動小販、夜間跑江湖賣膏藥人士營業的地點。

熟食巴剎早期屬郭開基所有,後來轉手給新加坡商人,再之後商人李儒森在80年代興建20層樓高的建築物,熟食巴剎也就在1984年底被拆除了。

柔:这些人那些事(4/10见报):昔加末20层楼建筑物前身—熟食巴刹
雲大瓊表示,當年各個檔口售賣的食物各有特色,父親的招牌菜是“水晶雞腸”,至今仍有老顧客會提起。
雲大瓊:各檔主感情融洽

雲大瓊表示,父親雲昌繞從前原是挑著擔子上火車賣雞飯,從一個站賣到下一個站,後來才從60年代開始,在依斯邁路熟食巴剎經意發記面檔,當年從清早7時營業至午夜12時才收檔,雞飯和麵都是用檳榔葉打包。

“如果前一天下雨,許多膠工無法去割膠,就會到舊市區買東西並打包食物。因此,只要是下雨的晚上,就要為隔日準備更多的食物。巴剎的檔口都各有特色,父親的‘水晶雞腸’是招牌菜,售價每條10仙,至今仍有老顧客會提起。”

他在10多歲時到檔口幫忙,90年代正式接下父親的生意。熟食巴剎在80年代拆除後,他與部分業者曾搬遷到附近一處空地營業,並曾在大廈建竣後遷入,但較後因故遷到新東亞咖啡店營業至今。

他說,當年各檔主的感情非常融洽,如果遇到顧客來到白飯卻已賣完的情況,他們會向隔壁檔口買飯,合作情誼讓他至今仍回味無窮,而大家至今見到面也仍會打招呼。

柔:这些人那些事(4/10见报):昔加末20层楼建筑物前身—熟食巴刹
林光全指出,當年邵氏明星到來登臺時,偶爾會到熟食巴剎用餐。

林光全:邵氏藝人光顧用餐

林光全表示,父親林良才60年代時在熟食巴剎經營明記,售賣經濟飯和煮炒,而他從70年代小學時期開始就到檔口幫忙。

他至今還記得,當年每逢下午四五時跟朋友步行回家,他們在經過戲院時都會停足看看戲院的海報,當年邵氏電影明星來到昔加末登臺,有時也會到熟食巴剎用餐,貝蒂就曾經到巴剎來吃東西。

他說,熟食巴剎做的多是過路客、遊子的生意,每天早上和夜晚有人跑江湖賣膏藥是最熱鬧的時段;他記得父親當年曾在熱鬧的熟食巴剎檔口拍照,奈何他現在已經找不到當時的照片。

柔:这些人那些事(4/10见报):昔加末20层楼建筑物前身—熟食巴刹
彭初華念中學時幫父親載菜到昔加末公市後,就會到熟食巴剎喝茶吃麵包,並稱那是最開心的時刻。
彭初華:推著載菜腳車上坡

70歲的彭初華指出,他十多歲時常幫父親載菜到昔加末公市去,之後就會到熟食巴剎的新泉芳咖啡店喝茶吃麵包,然後才騎腳車到昔華中學上學。

“當時的依布拉欣路非常的陡,根本沒辦法騎腳車爬坡,都是推著載了五六十公斤蔬菜的腳車上坡。不過,想到之後可以喝茶吃麵包就很開心。”

他也坦言,當年知道熟食巴剎就要拆除,他感到非常不捨。

柔:这些人那些事(4/10见报):昔加末20层楼建筑物前身—熟食巴刹
羅啟發一邊回憶從前熟食巴剎的情景,一邊繪出各檔口的位置,可惜的是他已找不到在當年拍攝的數十張圖片。​

羅啟發:拆除前拍照記錄過程

羅啟發當年住在熟食巴剎旁,他在熟食巴剎拆除之前和拆除期間曾用相機記錄下過程點滴,可惜當時的數十張照片現在已找不到。他說,他曾花費一段長時間找尋舊照片,但卻沒能找著。

“當時我念中學,父親有一臺相機,於是我就把當時的情景拍下來,但現在卻找不到當時拍的照片了。”

他說,熟食巴剎中間有條通道,人們可從依斯邁路通到梁容街,印度檔口就在通道旁,老闆偶爾會給他一點麵糰把玩。他也記得發記有個工作臺,老闆在工作臺“跳面”是讓他記憶猶深的畫面。

“這些都是經歷了數十年還會記得的畫面。巴剎的一個角落有片空地,早前是個油站,遷移之後就成了流動小販到來賣東西、夜裡有人敲鑼打鼓賣膏藥的地方。”

柔:这些人那些事(4/10见报):昔加末20层楼建筑物前身—熟食巴刹
李城金七八歲就到母親的新泉芳咖啡店幫忙,並在那裡結識了丈夫張錦雲,兩人結婚時還在那裡的鴻圖設宴。
李城金:在巴剎鴻圖擺喜宴

李城金的母親當年在熟食巴剎經營新泉芳咖啡店,她七八歲就到咖啡店幫忙,一年365天全年無休,大年初一還會開店請人喝茶。

“我每天早上6時開始到檔口幫忙,直至晚上11時左右。早上的時候賣咖啡麵包,中午開始做豆沙包、加央包、豬肉包、花生包、椰包、叉燒包等包點,還要砍材蒸包子,一整天都停不下手。”

她直言當年做到怕,但現今聽到老顧客想念母親符郢娥做的包子,當年的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憶。

她從小在熟食巴剎幫忙,並在那裡認識了到張益記協助父親的丈夫張錦雲,兩人當年結婚還在熟食巴剎的鴻圖擺喜宴。

柔:这些人那些事(4/10见报):昔加末20层楼建筑物前身—熟食巴刹
符郢娥當年坐在新泉芳咖啡店所拍攝的珍貴照片。(李城金提供)
柔:这些人那些事(4/10见报):昔加末20层楼建筑物前身—熟食巴刹
廖品檙小時候常跟兄長到熟食巴剎,兩人共吃一碗麵。

廖品檙:最愛到發記吃麵

廖品檙指出,他當年住在依布拉欣路,從小就在舊市區跑來鑽去,得空就到熟食巴剎走走看看,並最喜歡到那裡的發記吃麵。

他說,當年一碗麵20仙,小時候他跟兄長兩人共吃一碗麵,一直從兒時吃到大,吃到熟食巴剎拆除為止。

柔:这些人那些事(4/10见报):昔加末20层楼建筑物前身—熟食巴刹
劉道珊表示,看著熟食巴剎被拆除,雖然心裡很不捨,但也沒辦法。
劉道珊:巴剎要拆心裡不捨

80歲的劉道珊表示,他在唸小學、中學時,常會一個人到熟食巴剎張益記吃麵,夜晚則喜歡去湊熱鬧看人賣膏藥;長大後他也會跟朋友到熟食巴剎的咖啡店喝茶,夜晚看了元首盃賽事就到那裡的鴻圖吃宵夜。

“當年熟食巴剎要拆除,我們心裡很不捨,要知道老一輩的人都很念舊,但也沒辦法。”

他說,當年他有一名朋友曾指昔加末地形呈龜形,建了大樓,舊市區恐會被“壓著”,按之後的情況來看,這個說法似乎還真的應驗了。

柔:这些人那些事(4/10见报):昔加末20层楼建筑物前身—熟食巴刹
熟食巴剎當年有條通道,可讓人從依斯邁路通往梁容街。
柔:这些人那些事(4/10见报):昔加末20层楼建筑物前身—熟食巴刹
依斯邁路中央曾有逾20個攤檔,售賣玩具、水果、唱片等,非常熱鬧。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