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潮州大锣鼓

(新山15日讯)新山陈旭年文化街今早洋溢“潮味十足”气氛,迎来了热闹的潮州大锣鼓、幼狮醒狮团、潮州歌册及大头娃娃表演,让到来的民众体验及感受潮州人的文化魅力。 这项由陈旭年文化街委员会与柔佛潮州八邑会馆联办的造势活动,是为迎接“三月初三锣鼓响”暖身,希望民众借此对潮州文化有更多的认识,了解在地的文化特色底蕴。 主办单位于现场分派潮州红桃粿,呈献柔佛潮州八邑会馆幼狮醒狮团和潮州歌册表演,镇安古庙同时带来欢腾的潮州大锣鼓及大头娃娃演出。 柔佛潮州八邑会馆会长陈周平表示,“三月初三锣鼓响”是庆祝元天上帝圣寿,今早活动也为4月21日至23日,在柔佛古庙举行的乡音民俗庙会暖身。 他说,每逢农历三月初二至三月初四,该会馆都会隆重举办庙会,而“潮味十足”是前奏,感谢会馆组织与各协办单位合作,使这项乡音庙会的前奏曲生色不少。 陈旭年文化街委员会主席兼柔佛潮州八邑会馆副会长李玉品指出,今早的活动吸引人潮到访文化街,令人感到鼓舞,希望大家届时踊跃出席“三月初三锣鼓响”庙会,欣赏丰富的潮州民俗表演,还可品尝逾20种的潮汕美食。 “这些美食包括难得一见的生腌虾、鱼面和猪脚冻,以及各式传统潮式糕粿如水晶包。当天活动于早上8时至11时举行,大会准备400至500人的份量,欢迎各界携家带眷参与其盛。” 李玉品也希望其他籍贯乡团会馆能善用陈旭年文化街平台,以不同的形式来推广自己的籍贯文化,让新生代多接触乡味乡情,贯彻乡情永续,文化传承的使命。 对潮州红桃粿情有所锺的蔡蕙霞,今早制作了100个红桃粿到会场,“三月初三锣鼓响”21日的庙会,她还会制作600个红桃粿,以便有机会分享其手艺。 蔡蕙霞是柔佛潮州八邑会馆会员,也是柔佛颍川陈氏公会儒乐团总务。 她说,红桃粿是潮州人逢年过节、喜庆贺礼不可少的象征性传统粿品。 “我很喜欢吃红桃粿,花了半年时间不断研制,才确定现在的口味,并在网上销售,期望更多人品尝潮州独特的饮食文化。”  
1年前
(新山12日讯)受疫情影响,融和兴儒乐社原本计划3年前呈献的“鼓乐融和剧曲兴潮”表演,终于昨晚顺利完成演出,吸引约500位观众捧场,在锣鼓声声、乐声阵阵,共赴一场丰富精彩的传统潮州音乐响宴。 这场演出于苏丹后查丽苏菲雅歌剧院举行,汇集了老中青三代表演者,曲目除了有经典的潮州大锣鼓“龙凤呈祥”,还有家喻户晓的潮州弦诗“十杯酒”,以及唱曲“翁媳夜行”、潮州小锣鼓带来的“狮子戏球”等,展现潮乐不同风格演奏形式及艺术特色。 融和兴儒乐社社长拿汀林秀清受询时表示,该乐社成立至今15年,能够在疫情趋缓并获得各界大力支持下,使表演成功举行,她深感喜悦。 她说,社员为了演出努力练习,希望让观众感受传统潮州乐曲的精华,也积极推广文化艺术,提升精神生活和传承潮乐的永续发展。 “不少社员在约六七岁就加入,彼此像是大家庭成员,互相学习,当中有者是在新加坡工作,下班便回来新山练习,非常难得。” 林秀清也说,有10位来自峇株巴辖的观众先前已购票,不料一场水灾打乱行程,以致无法前来欣赏演出。 在雪隆致力推动潮州传统乐曲的吴俊标(84岁)昨晚特南下助阵并呈献唱曲。他说,本身自小喜欢潮汕传统音乐,期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吸引更多的年轻一代关注传统音乐,以更好地延续传统文化精髓。 来自新加坡的吴瑞明(78岁)为融和兴儒乐社音乐指导老师。他表示,该社拥有不同年龄段的社员,大家都期望深入接触古典潮州音乐,学习和体验潮州音乐的独特魅力。 此表演活动导演林嘉来自中国汕头,现为新加坡永久居民。 他说,融和兴儒乐社社员本著奉献精神,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通过表演与群众分享并弘扬潮州音乐文化与韵味。 19岁的社员吴坤桦则指出,自己受家长耳濡目染下,4岁加入融和兴儒乐社,至今在社中擅长打击乐器,至于唱功还“未敢领教”,因为“唱不上去”。  
1年前
潮州大锣鼓是广东潮汕地区的传统音乐,由锣鼓乐与管弦乐组合而成。在笨珍,传承和发扬这项民间艺术的诏安会馆、仁爱俱乐部及潮州会馆,让它从早期的在红白事和神诞上演奏,逐渐搬上了舞台。 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本期的〈这些人,那些事〉,就带领读者了解潮州大锣鼓在笨珍的发展轨迹和变迁。 潮州大锣鼓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锣鼓喧天、热闹非凡,不论是喜事、丧事,还是庆祝神诞、游神、功德法会、店家开张,都可邀请潮州锣鼓队来演奏。自上个世纪,潮州锣鼓队就出现在笨珍的红白事场合,其中以白事占大部分。 许元龙:10月会庆演奏 意义非凡 笨珍诏安会馆会长许元龙在受访时表示,会馆成立不久后就设有潮州大锣鼓队,主要为笨珍社区服务,不论红白事,只要受到邀请都会出队;在扣除开销后,出队所得的部分收入将纳入会馆音乐组的基金。 “按照传统,本会馆每逢农历三月十八,都在会馆庆祝田元帅诞辰,祭拜仪式包括安排潮州大锣鼓演奏。” 他也披露,会馆将在今年10月庆祝成立83周年,并安排锣鼓队在宴会上演奏潮州大锣鼓,意义非凡。 沈利进:八成在丧事演奏 笨珍诏安会馆音乐主任沈利进表示,按笨珍的情况,聘请潮州大锣鼓队到场演奏的,超过八成是丧事。 他指出,在笨珍为丧事演奏的锣鼓队主要来自诏安会馆和仁爱俱乐部,潮州会馆的潮州大锣鼓队则以舞台表演为主。 鼓队青黄不接 他表示,诏安会馆和仁爱俱乐部的潮州大锣鼓队,大部分队员是重叠的,大家互相支援,但也反映鼓队面对青黄不接的情况。 “不像我那个年代,由于对于潮州锣鼓的喜爱,我在12岁便加入诏安会馆,至今已57岁了。” 他说,随着时代变迁,年轻人缺乏兴趣加入潮州大锣乐队,因此就如酬神戏一样,潮州锣鼓队也因人才凋零,不免面对薪火失传的命运。 “大锣鼓队经过两年疫情的停顿后,随着去年疫情逐渐好转,恢复出队演奏,出队时的阵容有十多二十人。” 柔著名潮州大锣鼓之一 根据资料,仁爱俱乐部的原名为“仁爱互助社”,于1947年由先贤许炳意、叶安城、庄成勤、洪业成、谢傅谦、陈炎生及数10名热心人士倡议创立。“仁爱”取自《中庸·第二十章》的“仁者人也”,以及《论语·学而》中的“泛爱众,而亲仁”。 仁爱互助社的宗旨为慈善互助,早期的会务为协助处理丧事,后来受到注册法令的限制,不得不在1954年修改章程,改名为仁爱俱乐部,但是仍然保持“守望相助,互相扶持”的宗旨。 在50年代,仁爱互助社的会员曾多达400人,大锣鼓队在80年代时已是柔佛州内著名的潮州大锣鼓之一。 仁爱俱乐部现任潮州大锣鼓队负责人陈开国受询时指出,大锣鼓队经过调整后,目前仍在运作,队员有20多人,红白事都会出队演出,但以白事为主。 黄庆廉:以前每出队获数十令吉 笨珍潮州会馆副文化兼潮乐团领队黄庆廉(45岁)曾在16、17岁时,参与仁爱俱乐部潮州大锣鼓队,成为队员。 据他所了解,当年各公会成立潮州大锣鼓队,主要是作为会员的福利之一,同时一部分收入可用来维持公会的运作。 “在90年代,每逢出队演奏,队员都会获得一笔数十令吉的酬劳。如果是出队到会员的白事,会获得10多至20令吉,外人聘请的话则可多达30令吉。” 他笑言,这笔钱对于当时的青少年,可是一笔相当可观的零用钱。 “以前出队,大家是为了去赚取零用钱,现在的小朋友不愁没钱。” 黄伟通:早期被认为是“死人乐队” 笨珍潮州会馆会长黄伟通表示,由于早期的笨珍,许多丧家会邀请潮州大锣鼓队参与送殡,于是不少人就对潮州大锣鼓队存在刻板印象,以为它是专门为丧事出动的“死人乐队”。 他说,若参考中国的情况,一般上在节庆时,潮州人都会举办“迎老爷”仪式,而“老爷”就是神明的意思,传统上在中国潮汕地区的庙宇会进行敲锣打鼓的习俗,过后会挨家挨户到社区送上祝福,同时也有潮汕传统英歌舞的文化。 “然而潮州大锣鼓来到笨珍,反而演变成不一样、独特的文化现象。” 他指出,会馆希望发展潮州大锣鼓文化,延续潮汕传统,同时强调“办喜不办丧”的方向,只有喜庆节庆才会出队。 另一方面,黄庆廉指出,根他所了解,笨珍在上个世纪50年代,潮州大锣鼓队成立的目的,主要是为丧事服务,于是让人们有了先入为主的概念。 受陈欣荣启发搬上舞台 他认为,音乐其实不分喜丧,潮州大锣鼓是在2000年的时候,受到新加坡潮州大锣鼓队老师已故陈欣荣的指导和启发才转型,逐渐搬上大舞台进行艺术表演。 “柔南地区的潮州大锣鼓队,之前没有想过潮州大锣鼓能搬上舞台演出。陈欣荣老师来到柔南一带后,为潮州大锣鼓的演奏方式进行转型,成为舞台艺术。” “因此在陈欣荣老师的影响下,笨珍潮州会馆潮州大锣鼓队多数进行舞台演出。我们没有去学习笨珍流行的八仙、十仙曲目的演奏套路。” 他表示,大锣鼓队在舞台上所呈献的曲目,一般时长5到8分钟,相比之下,传统曲目如八仙和十仙,打起来需要大约半个小时。 “由于我们专注舞台呈现方式,若受邀为白事进行演奏,再以舞台的方式来打潮州锣鼓,可能会给人格格不入的感觉。” 发起“锣鼓响过好年”活动 为了进一步发扬潮州大锣鼓,笨珍潮州会馆发起潮州大锣鼓拜年的活动。 会馆的潮州大锣鼓队将于来临的大年初二,出队展开“锣鼓响过好年”活动,到大家的家中进行15分钟的敲锣打鼓,寓意家财兴旺、年年丰收,借此传承潮汕民俗文化。 黄庆廉披露:“在槟城也有每逢大年十五元宵节,邀请潮州大锣鼓队上门拜年的习俗,我们安排在大年初二是为了方便队员,希望各界人士能支持,所有红包将纳入潮乐团活动基金。”   、  
1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