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潮州大锣鼓

  (麻坡讯)马来西亚是多元文化交融的国家,华人社群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积极传承中华文化。节庆习俗与宗乡会馆维系着华裔认同感,也记录历史变迁。其中,麻坡潮州会馆以悠久历史和丰富活动,成为柔佛州潮汕乡亲的精神堡垒,连接过去与未来,传承潮汕文化精髓。 星洲日报《学海》柔佛州麻坡区学生记者队于日前采访了麻坡潮州会馆,深入了解该会馆的领导层、活动策划以及悠久历史。 筹建会馆凝聚潮籍乡亲 麻坡潮州会馆历史可追溯至19世纪末。潮籍乡贤陈松海从印尼请回北帝爷公,并供奉于麻坡大马路的公利宝号,这一举措奠定了粤东古庙的基础,也成为日后潮籍乡亲团结互助的象征。1922年,潮籍先贤为筹建韩江公冢而发起募款,提供同乡安葬之地,进一步巩固了潮人社群的情感纽带。 至1937年,麻坡潮州会馆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潮籍人士从传统信仰与民俗服务迈向更有组织性的社会团体发展。现任会馆主席陈福源在受访时指出:“潮州会馆自成立以来,一直肩负着传承潮汕文化、提升乡亲福利的使命。”1947年,会馆购置海乾街土地,并在1957年,在蔡敬三局绅的倡导下,建成古色古香的会馆大楼。时至今日,这栋建筑不仅是麻坡的文化地标之一,也见证了一代代潮籍人士的奋斗与团结。 文化传承:从传统习俗到艺术推广 为了让潮汕文化在异乡扎根,麻坡潮州会馆每年都会举办一系列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与粤东古庙联合举办的“潮州大团拜,粤东闹”活动。这项元宵节庆典不仅展示了潮汕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还成为凝聚乡亲的重要平台。其中,“出花园”成人礼更是潮汕文化的一大亮点。这一仪式象征着孩童迈向成人,洗脸、换新衣、穿木屐等环节都寓意着成长和蜕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价值。 会馆署理主席徐一峰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传统仪式,让年轻一代感受到潮汕文化的独特魅力,并理解其中蕴含的家族观念与伦理价值。” 除了传统习俗,麻坡潮州会馆还大力推广潮汕艺术,其中潮州大锣鼓班便是近年来的重要项目之一。潮州大锣鼓班于2023年8月成立,向所有热爱潮州音乐的人士开放。大锣鼓以鼓、锣、唢呐、二胡、扬琴等乐器为核心,常用于喜庆场合、祭祖仪式及庙会游街表演。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已陆续展开多场演出,并计划未来参与更多庆典及文化推广活动,以确保这项传统艺术能够代代相传。 “活动中,我们不仅展现潮州人的团结与文化底蕴,还通过舞龙舞狮、潮剧表演等传统艺术形式,将潮汕文化发扬光大。”徐一峰表示,“它是连接不同世代潮汕人的桥梁,也是向外界展示潮汕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出花园”潮汕特有成人礼 另一个备受关注的文化活动是“出花园”潮汕地区特有的成人礼,也是该馆的重要活动之一。据青年团团长方志权介绍:“‘出花园’象征着孩子告别童年,迈入成人阶段,也寄托着父母对孩子的美好期望。 仪式中,花童花女通过洗脸、换新衣、穿木屐等环节,象征着去除童年的稚嫩,为成年后的新生活做好准备。此外,仪式还包括拜天公、敬茶、吃寓意丰富的传统食物等多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他补充道:“每一个细节都蕴含深厚的文化价值,比如洗脸象征洗去童年的无知,换新衣寓意新的开始,而敬茶仪式则是孩子向父母表达感恩的重要环节。”   社群凝聚:从餐桌到未来发展 除了传统的出花园仪式,麻坡潮州会馆还在每周五举办“吃糜系情”活动。这项活动由乡亲聚在一起吃一顿潮州粥,借此增进彼此间的感情。这种看似简单的聚餐,却包含了潮汕文化中注重人际联系、重视乡情的精神内核。 对此,方志权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传统习俗,不仅增强乡亲的凝聚力,也让年轻一代从中感受到潮汕文化的温暖与团结。”   传承与展望:潮汕文化时代使命 如今,麻坡潮州会馆不仅通过活动和教育项目推动潮汕文化的传承,还为年轻一代提供学习和发展的机会。陈福源补充:“我们希望通过会馆的努力,让每一名潮汕人都能感受到家乡文化的温暖,同时为社会贡献力量。”不过,该馆所面临一些挑战,包括年轻人不参加这些活动 ,间接性导致未来没人能够传承这些文化。 从历史到未来,麻坡潮州会馆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多元化的活动,成为连接历史与现代、凝聚乡情与文化的桥梁。无论是年长的潮籍乡贤,还是年轻的新一代,潮州会馆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平台,让每一位潮汕人都能为这片文化热土感到骄傲。麻坡潮州会馆始终秉持“慎终追远,弘扬潮汕文化”的宗旨,成为连接历史与现代、凝聚乡情与文化的桥梁。   学记感言:更深入认识潮州文化魅力 通过此次采访,我们深入了解了潮州文化的独特魅力,并学习了许多新知识。虽然我们并非潮州人,但与受访者的交流使我们对潮州的传统、历史以及潮州会馆近期举办的大锣鼓、硬笔书法比赛等活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采访后,会馆理事热情地招待我们品尝了极具特色的潮州美食,如潮州面,让我们亲身体验了潮州的饮食文化。这次经历让我们深刻意识到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性,感受到潮州文化的温暖与人情味,收获颇丰,难以忘怀。  
2天前
2月前
(新山15日讯)新山陈旭年文化街今早洋溢“潮味十足”气氛,迎来了热闹的潮州大锣鼓、幼狮醒狮团、潮州歌册及大头娃娃表演,让到来的民众体验及感受潮州人的文化魅力。 这项由陈旭年文化街委员会与柔佛潮州八邑会馆联办的造势活动,是为迎接“三月初三锣鼓响”暖身,希望民众借此对潮州文化有更多的认识,了解在地的文化特色底蕴。 主办单位于现场分派潮州红桃粿,呈献柔佛潮州八邑会馆幼狮醒狮团和潮州歌册表演,镇安古庙同时带来欢腾的潮州大锣鼓及大头娃娃演出。 柔佛潮州八邑会馆会长陈周平表示,“三月初三锣鼓响”是庆祝元天上帝圣寿,今早活动也为4月21日至23日,在柔佛古庙举行的乡音民俗庙会暖身。 他说,每逢农历三月初二至三月初四,该会馆都会隆重举办庙会,而“潮味十足”是前奏,感谢会馆组织与各协办单位合作,使这项乡音庙会的前奏曲生色不少。 陈旭年文化街委员会主席兼柔佛潮州八邑会馆副会长李玉品指出,今早的活动吸引人潮到访文化街,令人感到鼓舞,希望大家届时踊跃出席“三月初三锣鼓响”庙会,欣赏丰富的潮州民俗表演,还可品尝逾20种的潮汕美食。 “这些美食包括难得一见的生腌虾、鱼面和猪脚冻,以及各式传统潮式糕粿如水晶包。当天活动于早上8时至11时举行,大会准备400至500人的份量,欢迎各界携家带眷参与其盛。” 李玉品也希望其他籍贯乡团会馆能善用陈旭年文化街平台,以不同的形式来推广自己的籍贯文化,让新生代多接触乡味乡情,贯彻乡情永续,文化传承的使命。 对潮州红桃粿情有所锺的蔡蕙霞,今早制作了100个红桃粿到会场,“三月初三锣鼓响”21日的庙会,她还会制作600个红桃粿,以便有机会分享其手艺。 蔡蕙霞是柔佛潮州八邑会馆会员,也是柔佛颍川陈氏公会儒乐团总务。 她说,红桃粿是潮州人逢年过节、喜庆贺礼不可少的象征性传统粿品。 “我很喜欢吃红桃粿,花了半年时间不断研制,才确定现在的口味,并在网上销售,期望更多人品尝潮州独特的饮食文化。”  
2年前
(新山12日讯)受疫情影响,融和兴儒乐社原本计划3年前呈献的“鼓乐融和剧曲兴潮”表演,终于昨晚顺利完成演出,吸引约500位观众捧场,在锣鼓声声、乐声阵阵,共赴一场丰富精彩的传统潮州音乐响宴。 这场演出于苏丹后查丽苏菲雅歌剧院举行,汇集了老中青三代表演者,曲目除了有经典的潮州大锣鼓“龙凤呈祥”,还有家喻户晓的潮州弦诗“十杯酒”,以及唱曲“翁媳夜行”、潮州小锣鼓带来的“狮子戏球”等,展现潮乐不同风格演奏形式及艺术特色。 融和兴儒乐社社长拿汀林秀清受询时表示,该乐社成立至今15年,能够在疫情趋缓并获得各界大力支持下,使表演成功举行,她深感喜悦。 她说,社员为了演出努力练习,希望让观众感受传统潮州乐曲的精华,也积极推广文化艺术,提升精神生活和传承潮乐的永续发展。 “不少社员在约六七岁就加入,彼此像是大家庭成员,互相学习,当中有者是在新加坡工作,下班便回来新山练习,非常难得。” 林秀清也说,有10位来自峇株巴辖的观众先前已购票,不料一场水灾打乱行程,以致无法前来欣赏演出。 在雪隆致力推动潮州传统乐曲的吴俊标(84岁)昨晚特南下助阵并呈献唱曲。他说,本身自小喜欢潮汕传统音乐,期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吸引更多的年轻一代关注传统音乐,以更好地延续传统文化精髓。 来自新加坡的吴瑞明(78岁)为融和兴儒乐社音乐指导老师。他表示,该社拥有不同年龄段的社员,大家都期望深入接触古典潮州音乐,学习和体验潮州音乐的独特魅力。 此表演活动导演林嘉来自中国汕头,现为新加坡永久居民。 他说,融和兴儒乐社社员本著奉献精神,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通过表演与群众分享并弘扬潮州音乐文化与韵味。 19岁的社员吴坤桦则指出,自己受家长耳濡目染下,4岁加入融和兴儒乐社,至今在社中擅长打击乐器,至于唱功还“未敢领教”,因为“唱不上去”。  
2年前
潮州大锣鼓是广东潮汕地区的传统音乐,由锣鼓乐与管弦乐组合而成。在笨珍,传承和发扬这项民间艺术的诏安会馆、仁爱俱乐部及潮州会馆,让它从早期的在红白事和神诞上演奏,逐渐搬上了舞台。 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本期的〈这些人,那些事〉,就带领读者了解潮州大锣鼓在笨珍的发展轨迹和变迁。 潮州大锣鼓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锣鼓喧天、热闹非凡,不论是喜事、丧事,还是庆祝神诞、游神、功德法会、店家开张,都可邀请潮州锣鼓队来演奏。自上个世纪,潮州锣鼓队就出现在笨珍的红白事场合,其中以白事占大部分。 许元龙:10月会庆演奏 意义非凡 笨珍诏安会馆会长许元龙在受访时表示,会馆成立不久后就设有潮州大锣鼓队,主要为笨珍社区服务,不论红白事,只要受到邀请都会出队;在扣除开销后,出队所得的部分收入将纳入会馆音乐组的基金。 “按照传统,本会馆每逢农历三月十八,都在会馆庆祝田元帅诞辰,祭拜仪式包括安排潮州大锣鼓演奏。” 他也披露,会馆将在今年10月庆祝成立83周年,并安排锣鼓队在宴会上演奏潮州大锣鼓,意义非凡。 沈利进:八成在丧事演奏 笨珍诏安会馆音乐主任沈利进表示,按笨珍的情况,聘请潮州大锣鼓队到场演奏的,超过八成是丧事。 他指出,在笨珍为丧事演奏的锣鼓队主要来自诏安会馆和仁爱俱乐部,潮州会馆的潮州大锣鼓队则以舞台表演为主。 鼓队青黄不接 他表示,诏安会馆和仁爱俱乐部的潮州大锣鼓队,大部分队员是重叠的,大家互相支援,但也反映鼓队面对青黄不接的情况。 “不像我那个年代,由于对于潮州锣鼓的喜爱,我在12岁便加入诏安会馆,至今已57岁了。” 他说,随着时代变迁,年轻人缺乏兴趣加入潮州大锣乐队,因此就如酬神戏一样,潮州锣鼓队也因人才凋零,不免面对薪火失传的命运。 “大锣鼓队经过两年疫情的停顿后,随着去年疫情逐渐好转,恢复出队演奏,出队时的阵容有十多二十人。” 柔著名潮州大锣鼓之一 根据资料,仁爱俱乐部的原名为“仁爱互助社”,于1947年由先贤许炳意、叶安城、庄成勤、洪业成、谢傅谦、陈炎生及数10名热心人士倡议创立。“仁爱”取自《中庸·第二十章》的“仁者人也”,以及《论语·学而》中的“泛爱众,而亲仁”。 仁爱互助社的宗旨为慈善互助,早期的会务为协助处理丧事,后来受到注册法令的限制,不得不在1954年修改章程,改名为仁爱俱乐部,但是仍然保持“守望相助,互相扶持”的宗旨。 在50年代,仁爱互助社的会员曾多达400人,大锣鼓队在80年代时已是柔佛州内著名的潮州大锣鼓之一。 仁爱俱乐部现任潮州大锣鼓队负责人陈开国受询时指出,大锣鼓队经过调整后,目前仍在运作,队员有20多人,红白事都会出队演出,但以白事为主。 黄庆廉:以前每出队获数十令吉 笨珍潮州会馆副文化兼潮乐团领队黄庆廉(45岁)曾在16、17岁时,参与仁爱俱乐部潮州大锣鼓队,成为队员。 据他所了解,当年各公会成立潮州大锣鼓队,主要是作为会员的福利之一,同时一部分收入可用来维持公会的运作。 “在90年代,每逢出队演奏,队员都会获得一笔数十令吉的酬劳。如果是出队到会员的白事,会获得10多至20令吉,外人聘请的话则可多达30令吉。” 他笑言,这笔钱对于当时的青少年,可是一笔相当可观的零用钱。 “以前出队,大家是为了去赚取零用钱,现在的小朋友不愁没钱。” 黄伟通:早期被认为是“死人乐队” 笨珍潮州会馆会长黄伟通表示,由于早期的笨珍,许多丧家会邀请潮州大锣鼓队参与送殡,于是不少人就对潮州大锣鼓队存在刻板印象,以为它是专门为丧事出动的“死人乐队”。 他说,若参考中国的情况,一般上在节庆时,潮州人都会举办“迎老爷”仪式,而“老爷”就是神明的意思,传统上在中国潮汕地区的庙宇会进行敲锣打鼓的习俗,过后会挨家挨户到社区送上祝福,同时也有潮汕传统英歌舞的文化。 “然而潮州大锣鼓来到笨珍,反而演变成不一样、独特的文化现象。” 他指出,会馆希望发展潮州大锣鼓文化,延续潮汕传统,同时强调“办喜不办丧”的方向,只有喜庆节庆才会出队。 另一方面,黄庆廉指出,根他所了解,笨珍在上个世纪50年代,潮州大锣鼓队成立的目的,主要是为丧事服务,于是让人们有了先入为主的概念。 受陈欣荣启发搬上舞台 他认为,音乐其实不分喜丧,潮州大锣鼓是在2000年的时候,受到新加坡潮州大锣鼓队老师已故陈欣荣的指导和启发才转型,逐渐搬上大舞台进行艺术表演。 “柔南地区的潮州大锣鼓队,之前没有想过潮州大锣鼓能搬上舞台演出。陈欣荣老师来到柔南一带后,为潮州大锣鼓的演奏方式进行转型,成为舞台艺术。” “因此在陈欣荣老师的影响下,笨珍潮州会馆潮州大锣鼓队多数进行舞台演出。我们没有去学习笨珍流行的八仙、十仙曲目的演奏套路。” 他表示,大锣鼓队在舞台上所呈献的曲目,一般时长5到8分钟,相比之下,传统曲目如八仙和十仙,打起来需要大约半个小时。 “由于我们专注舞台呈现方式,若受邀为白事进行演奏,再以舞台的方式来打潮州锣鼓,可能会给人格格不入的感觉。” 发起“锣鼓响过好年”活动 为了进一步发扬潮州大锣鼓,笨珍潮州会馆发起潮州大锣鼓拜年的活动。 会馆的潮州大锣鼓队将于来临的大年初二,出队展开“锣鼓响过好年”活动,到大家的家中进行15分钟的敲锣打鼓,寓意家财兴旺、年年丰收,借此传承潮汕民俗文化。 黄庆廉披露:“在槟城也有每逢大年十五元宵节,邀请潮州大锣鼓队上门拜年的习俗,我们安排在大年初二是为了方便队员,希望各界人士能支持,所有红包将纳入潮乐团活动基金。”   、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