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倾听

一直以来,我和孩子都喜欢吃日本寿司。喜欢米粒饱满的口感,也喜欢那赏心悦目的摆盘。那淡淡的米香配上鲜美清爽,刀工细腻的生鱼片,再沾上一点酱油与芥末,一口放入嘴里,各种味道在口中交融碰撞,合奏出海洋的味道。 孩子正值可贵的青春期,也是可怕的叛逆期。儿子在家的时间,喜欢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也把自己的心门紧紧地锁上。我们母子的关系有时有如拉紧的弹簧,双方都剑拔弩张,情绪一触即发。我觉得孩子的态度需改进,孩子却觉得我的管教让他烦躁。这样的相处,让我感到心烦,也心累。 我想,大人面对着育儿挫败的无力感,孩子何尝不也面对着课业以内及课业以外的压力与挑战?既然面对了问题,就必须做出一些改变来改善及纠正它。在孩子蜕变成长期间,陪伴,倾听,给与支持与自由,能缓和紧张的情绪,促进彼此的关系。 让孩子慢慢地敞开心门 我找到了彼此的共同——享受日本寿司。寿司的味道慢慢缓和了我与孩子之间的情绪。在优美宁静的环境之下,一起喝上暖暖的绿茶,咀嚼一片片的寿司,让我们在满足与放松的时光里,卸下心防。孩子谈着他的校园生活,我分享着我的生活趣事。我们此刻的距离,像料理师傅手中捏着的饭团,紧密不散。我们的心情,也像躺在盘里的寿司,美丽也美好。 日本餐的价格偏高,但味觉的享受与轻松的共处时光能让我慢慢地推开孩子那扇封闭的心门,所以每月我都会带上孩子不假思索地推开日本料理店的大门。这笔开销,比起如履薄冰的关系,是值得的。借着美食的力量,一次又一次的共处交流,让我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从对手变成了朋友。每个月,我们也很有默契地知道,品尝寿司时间到了。 孩子的年少岁月只有一次。可怕的叛逆期,也可以逆转成彼此的成长,破茧而出。我的年少岁月,过得精彩。我也努力的让孩子的年少岁月,过得精彩。 下个月,我们还是会一起吃寿司。
1星期前
日子并不总是澄澈如水。有些时刻,阳光明媚,万物安静;有些时刻,却不知从哪一阵风开始,心湖起了涟漪,连带着整个人也有些不安起来。 那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状态。明明天还是那个天,路还是那条路,生活有序如常,可身体,却像一架被调高灵敏度的仪器,轻微的波动都能引发一连串反应。 它不痛,却让我坐立不安;它不急,却让我时刻提防;它没有确切的名字,却总在我最从容的时候,轻轻敲响警钟。 有一阵子,我总在清晨醒得特别早。学生考试在即,我反复推敲每一道题目的顺序、难度、解说方式,生怕哪一题设得不够清晰,哪一句讲得不够精准。明明讲台下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我却总在备课中,设想他们皱眉的样子、写错答案的神情。仿佛自己不是在授课,而是在织一张看不见的网——太松,怕漏掉一个学生;太紧,又怕勒伤他们的自由。心紧了,节奏就乱了。有时一杯茶还未凉,便觉得腹中轻响如雷,身体像在替我表达一种“你太在意了”的抗议。 我开始留意那些“不安”的先兆。情绪起伏大一点,思绪缠绕久一点,它就悄悄潜伏在体内的某个角落,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来一场突如其来的“提醒”。 起初,我把它当成敌人。责怪它打扰我原本安排好的日程,让我在课堂上分心,在夜晚中难以入眠。后来,我学会与它相处。我开始像照顾一个任性的孩子一样,对待它——作息需规律些,心绪得温和些,说出口的话、藏在心里的念头,都要温柔些。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它不是来惩罚我,而是来提醒我:你太快了,你太用力了,你太不肯放过自己了。 还有,就是和母亲的争执。她的身体状况已不比从前,可她依旧喜欢起早贪黑,脚步蹒跚仍坚持料理家务,忙得晕头转向、忙得忽视健康,对清洁程度几近强迫。我劝,她不听;我急,她无视。话没说几句,我的情绪便像满涨的潮水一样翻涌起来,不是气她,而是心疼——一种藏得很深的心疼。我知道,自己的身体又要起波澜了,就像那种无法掌控对方选择的无力感,会在某个无声的瞬间,化为身体最真实的反应。那一晚,我在房间里坐了很久,什么也不想做,只让一盏黄灯照着我,静静地陪我把那道潮水慢慢退去。 生活不是用来征服的 日子依旧有起有伏。我仍会有无缘无故烦躁的早晨,也会有莫名不安的夜晚。但我学会了,不再用力抵抗,而是顺势而为,温柔以待。 有时我会想,也许我们每个人体内,都住着一个极度敏感的小小生灵,它不善言辞,却用最原始的方式告诉我们:别忽略了自己。别透支。别伪装。 我开始喜欢那些安静缓慢的片刻:讲完一堂课后,留在课堂独自坐一会儿,闭目凝神,调整呼吸;督促母亲进行家务的节奏,陪她睡前品一杯茶,侃侃而谈,安抚慰藉。我学会在夜深人静时聆听自己呼吸的声音。它们没有激情澎湃,却有一种不动声色的疗愈。在那样的片刻里,我与身体重归和解,也与自己,真正地相认。 它,肠易激综合征,终究没有离开。我始终知道,那些悄无声息又突如其来的起伏,还在身体某处潜伏着。我依然背负着那份看不见的重量,像背着一颗透明的石子,偶尔硌痛,却不再致命。我没有战胜它。只是学会了与它共处。 在许多看似平静的日子里,它仍会悄悄提醒我,生活不是用来征服的,而是用来体察的。我开始不再苛责“为什么是我”,而是默默地学着问,“我还能怎么更好地去适应它?” 这些年,它陪我走过许多柔软却无奈的时刻。我曾讨厌它,怨它,但如今,我感谢它教会了我停下来、呼吸、倾听、放下。 我不再是那个需要时时证明自己能控制一切的人了,我成了一个更真实的人,带着些许隐痛,但也带着更深的温柔,继续往前走。
1月前
3月前
  主持人,您好! 我身边有一些朋友,常常说自己很没用,死了算了,他们甚至会有伤害自己的行为,让我很担心。与有自杀倾向者相处,到底可不可以“早知道”?我不希望在遗憾发生后,才后悔没有警觉到他们释放出的讯息。我很想拉他们一把,但不知道从何做起。我想了解,在关键时刻,我可以做什么呢? 关怀者 倾听 理解中蕴藏治愈,陪伴是康复良药 关怀者, 首先,谢谢您来信分享你的担忧,我为这些在困苦中的人感恩有您。字里行间,我能看到您是一个好怜悯的人,很愿意关怀及帮助在患难中的人。能看到您如此关心朋友们的心理健康,真是十分珍贵。对于有自杀倾向的人来说,常常会感到孤独、无助或是绝望,而在这种情境下,他们可能无法看到其他可能的解决方案。作为朋友,能及时察觉他们的困扰并给予支持是非常重要的。陪伴确实不易,尤其是面对心灵创伤者,但陪伴的力量却是患者康复之路不可或缺的解药。无论他们情况如何,我相信你曾经的用心付出与善待,没有一点是白费的。 一、 认清自杀念头的关键时刻 关怀者,关于您提到的“早知道”,确实,很多时候自杀的倾向并不会突然出现,而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情绪积压、无助或孤立感后逐渐表现出来。不过,提前识别和回应这些信号是可以的。你提到的“关键时刻”非常有参考价值,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建议: 1.独自一人时 研究表明,许多自杀成功者的共同特点之一是自杀发生时通常没有他人在场。这意味着在最后时刻,可能因为无法寻求帮助,或者失去了与他人的情感连接,感到对自己和这个世界完全绝望,从而选择结束生命。 2.回到伤痛的地方 有时,当人们回到曾经令他们伤心的地方,例如曾经的恋爱地点,这些地方可能会引发他们沉痛的回忆,导致情绪失控,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 [vip_content_start] 3.情绪失控时 在情绪激动、失控的瞬间,人们可能会说出诸如“我死给你看”之类的冲动话语,而在情绪平复之前,往往会采取实际行动。不要轻视情绪激烈时的言词,因为在这种时刻,人们容易作出冲动且不理智的决定。 4.情绪低谷时 当人处于低谷期,特别是感到孤独、忧郁、极度失落和绝望时,自杀的想法往往会更强烈。观察他们的言词和情感表达,如果他们经常使用“绝望”这样的词汇,可能是自杀倾向的警示信号。 5.节日期间 在一些特殊的节日或纪念日,比如生日、情人节、母亲节、结婚纪念日等,许多人可能会回忆起过去的经历,这些复杂的情感和思绪容易让他们在情感上变得脆弱,从而产生更加混乱的想法。 二、关键时刻你和他 在面对情绪激动的情况时,首先要以温柔的态度帮助对方平静下来。然后,耐心倾听,让他有机会倾诉自己的不满和情绪。通过观察,辨别他的情绪是激动还是低落、消极还是混乱。必要时,可以帮助他调整呼吸(鼻吸、嘴呼),或让他喝一杯温水,这些都有助于平复情绪。此时,您也可以邀请他最信任的亲人或朋友来协助安抚,不要急于给出意见,而是尽量接纳他的感受,这样往往能产生更好的效果。避免立刻否定他,因为倾听他的心声可以有效缓解他的痛苦。与此同时,您可以: 1.支持他做出合理的决定或采取积极的行动,例如建议他回家休息,或者大声哭一场,释放情绪。 2.如果出现自伤或暴力行为,应该及时转介专业人员处理,避免单独处理这种情况。 3.邀请他继续与您沟通,将负面情绪分阶段处理。问题不是一天形成的,解决问题也不可能一次就搞定,所以,建议你约见他几次来帮助他缓解,这样效果会更好。 如果对方的思想陷入困境,他们可能会说诸如“死了就一了百了”、“减轻家人负担”,“来生会更好”等话语,这些常是自杀倾向者固有的、非理性的思想。我们不必“进入”他们的情节,而是通过同理心、专注对话、辩证思考、寻找希望和正向肯定的方式,引导他们思考更积极的观念。例如,当他说“死了就一了百了”时,我们可以反问:“死了真能一了百了吗?”让他再想一想;如果他说“来生会更好”,可以问他:“你知道来生是什么样的吗?你有把握吗?”;如果他说“死了能减轻家人的负担”,我们可以用“自杀可能会加重家人的负担,甚至让他们更加痛苦”来反问;如果他说“死了能报复别人”,可以提醒他:“死后谁也无法证实这一切,若能报复,现实生活中才应该看到结果。”对于那些说“自杀是自己的选择”的人,我们可以讨论人生的权利与责任,提醒他们生命的价值,鼓励他们认识到自己有继续活下去的力量。希望是战胜困境的动力。 另外,如果不幸发生了自杀事件,也不要过度自责,因为一个决定自杀的人,往往已经决定并付诸实践。即便是您提供了支持,也未必能改变他们的决定。与其感到内疚,不如意识到他们分享这些想法,是因为他们无助、迷茫。我们的责任是倾听、陪伴,并鼓励他们寻求专业帮助。至于他们是否有所改变,责任不完全在我们身上。如果不知道该说什么,有时简单的陪伴、邀请或关怀就已经足够,哪怕不说一句话,也能带给他们安慰。 “倾听就是爱,理解中蕴藏治愈”,当您周围的朋友有自杀倾向或正经历低谷时,不仅要留意他们的关键时刻,更要主动关心、陪伴和支持他们。我们不要去猜测他们自杀背后的原因,也不要将其视作某种人际手段。无论他们说的是真是假,他们正在发出求救信号。我们有责任关心那些有自杀意图的人。如果你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帮助他们的话,也欢迎你联系辅导中心或相关的专业机构进行咨询。 祝愿您成为朋友心中的重要支撑。 倾听您辅导信箱主持人
3月前
我打开柜子,灰尘扑面而来,一堆积满灰尘的玩偶展现在眼前。我皱着眉头清理着,突然从里头翻出了一个箱子,打开一看,里头装着一个眼睛正闪着亮光的洋娃娃——苏菲亚。 在我大约5岁那年,父母亲送了一个洋娃娃给我。那是我收到的第一个真正的洋娃娃。说是真正的是因为每次会得到的不外是动物或卡通绒毛玩偶,只有这一个是人偶娃娃。我把它抱在怀里,仔细端详它的外貌:它有着粉褐色的齐刘海、明亮的大眼睛、还有一张樱桃小嘴。它的头上裹着头巾,身上穿着复古色的连衣裙,腰间绑着一条粉色和黑色的小碎花组成的裙带,突出了它那白皙的皮肤。那时候,我好喜欢它,还给它取名为“苏菲亚”。 自从有了洋娃娃,除了在外头,我去哪儿都带着苏菲亚,没有它在身边,我会感到莫名的落寞。虽然我的衣柜里还有其他可爱的玩偶,但是这个有着人脸的娃娃更像是我现实生活中的好伙伴。苏菲亚让我小小的世界多了几分色彩。除了和苏菲亚一起玩积木和家家酒之外,有时我会梳梳苏菲亚那微卷的头发,用围巾或手帕给它换上不同的衣服,还会假装自己是幼儿园老师给它说童话故事。 小小的身躯藏着无限力量 苏菲亚不仅是我的玩偶,更是我的知己,我的倾听者。它每次都静静地听着我分享每个喜怒哀乐的瞬间,不批判也不打断,给了我满满的安全感。在我感到特别难受的时候,我就会抱着苏菲亚跑到一个无人的角落哭泣,苏菲亚小小的身躯里仿佛藏着无限的力量,抚慰我的心灵,让我的烦恼很快就烟消云散。 偶尔,我会在夜深人静的夜晚难以入眠,我会悄悄拿起床头的苏菲亚,用柔软的枕头搭建一个城堡,然后开始玩角色扮演的游戏。在门缝透过来的微弱灯光下,我操控着苏菲亚,想像着故事剧情:枕头们都是城堡忠诚的守护者,我是充满智慧的魔法师,而苏菲亚则是美丽又善良的公主。往往在困意越来越沉时,我总会恍惚地看见苏菲亚仿佛有了生命般,对我露出了一抹温柔的微笑。 多年后,我长大了,视野也在一点一点的扩张,许多兴趣爱好也在慢慢生根发芽。繁忙的课业、接踵而来的补习班、比赛等等使我的生活充实而忙碌。我整天遨游在知识与娱乐的大海里。时间就这样匆匆地走了一圈又一圈。苏菲亚在床边见证了我的成长,见证了我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女孩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心离苏菲亚愈来愈远。我的世界充斥着许多新的事物,我不再记得那个小小世界里的好玩伴。苏菲亚渐渐地被我遗忘了,我把它和其他玩偶都打包收入箱子里,因为我不再需要它们的陪伴。 今天,我觉得是苏菲亚在呼唤我吧,所以我把它翻出来了,它静静地躺在箱子里,脸上和身体还蒙上了薄薄的灰尘。再次与苏菲亚相见,我的心里涌起一阵莫名的愧疚。苏菲亚依旧是那个可爱的洋娃娃,但我已经不是那个无知的小女孩了。我把它抹干净,再小心地收进箱子里。此刻,我的心里在默默地感谢它曾经带给我的快乐和陪伴。
3月前
7月前
8月前
海浪永不知疲倦地冲向沙滩,一次又一次扑向那片金色的沙地,带着细腻的低语。它的声音轻柔,仿佛在诉说一段遥远的往事。每一次浪花的拍打,都是一封情感的信笺,发自那无边无际的大海,寄给沙滩。它希望沙滩回应它的呼唤,但沙滩只是沉默地躺在那里,静默不语。海浪已经习惯了这种单向的交流。它曾经愤怒,曾经质疑,也曾经试图改变这一切,但沙滩依然固守着它的宁静。风吹过,卷起细沙,沙滩看似无动于衷,却在某种不易察觉的变化中,回应着海浪的每一次拍击。 岁月流逝,海浪带着愈发复杂的情感涌向沙滩。它不再仅仅是带来水珠的冲击,还夹杂了愤怒、失落和期待。每一次的拍打都似乎在向沙滩倾诉着自己的困惑,为什么它的热情没有得到回应?为什么它的每一次冲击都被沙滩静静地接受,却从未被真正回应?随着时间推移,海浪的情感愈加波动。它变得急躁,带着怒火和不安,用更大的力量去冲击沙滩。每一阵风暴都是对沙滩的考验,而沙滩始终默默承受,从不回击。它知道,海浪的愤怒源于对被忽视的恐惧,源于对自己存在价值的怀疑。 终于,在一个平静的黄昏,海浪放慢了节奏。它不再带着愤怒和焦虑,而是以一种平和的姿态,轻轻地拍打着沙滩。那一刻,它开始明白,沙滩的沉默并非拒绝,而是一种深沉的包容。沙滩没有用言语回应它,但每一次的触碰,都是在告诉海浪,它的存在是被接受的。海浪意识到,风波并非一味的冲突。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非要征服与被征服,而是彼此的成全。沙滩的安静和耐心,并不是无动于衷,而是一种深刻的理解和包容。海浪的每一次到来,沙滩都在默默接纳,同时也在悄悄改变自己,适应海浪的冲击。 从此以后,海浪和沙滩达成了一种默契。它们不再试图改变对方,而是以一种和谐的姿态共同存在。每一次潮汐,海浪都带着温柔的触摸,沙滩依旧静静地接受。它们之间的交流不再是冲突和争吵,而是一种深刻的理解和默契的共鸣。日复一日,海浪与沙滩在彼此的互动中找到了平衡。日出时,海浪的光辉洒在沙滩上,仿佛为沙滩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日落时,沙滩静静地承载着余晖,等待着海浪的再次到来。它们的对话温柔而细腻,仿佛在讲述一段永恒的私语。 风波过后,海浪和沙滩在时间的流转中找到了彼此的平衡。它们的关系不再是对立的,而是一种深刻的共存。海浪不再感到孤独,它知道沙滩始终在倾听它的诉说。沙滩也不再感到压迫,它明白海浪的每一次到来,都是一种温柔的问候,一种无声的抚慰。这种平衡是脆弱却坚韧的,就像人生中的风波,经过起伏和波动,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与和解。海浪与沙滩的私语,是一种无声的交流,一种包容与成全的象征。每一场风波,都在教会我们如何去理解,如何去接受,如何在纷扰中找到那份内心的平静。 【作家点评/若涛】 以景喻人,观察入微。作者用景物变化对应人际关系的演变,写得丝丝入扣。如果能引入一对人物(可以是父女、朋友、恋人或其他),用景物衬托两人的关系变化,会成为一篇引人入胜的小说。
9月前
10月前
“这就是我喜欢看的电影。”牵着您的手走出电影院,您忽然这样告诉我,让我欢喜了一晚。 打从有了自己的小车开始,我的理想是,要打造属于我俩的珍贵回忆,但经常弄巧反拙,不是自己太刻意制造让您觉得烦躁、抗拒,就是中途闹出小插曲,不懂得变通的我,让彼此心情都很不愉快。 幼儿园那一年,您经常牵着我的手去搭巴士,去逛街,而且只走一条街、一间店,一边在眼镜店调眼镜,一边和职员聊天。两三小时后在天桥底下,向一老伯伯买了一包芝麻油条回家。当时我很开心,因为这是我俩独有的幸福时刻。后来才发现,这也是长期守在店子里的您,喘息的me time。 成长后,看着您信任兄姊,愿意让他们载着您四处兜风,我羡慕不已,期待也有让您这样信任的时刻。好不容易有了小车,您却因我生疏的技术,许多个日子以后才敢坐上我车,途中经常因一点小事无限放大,我俩意见不合,后来都百般推托,除非不得已您才愿意坐上我车,谈话都变得小心翼翼。 学习倾听 尝试同理 后来在乐照协会课程学习与人沟通谈话方式,马上用在与您的说话。当您回应说:“是啦!就是这样!”我很开心,自己成功了。原来过去自己太急,为了纠正重复打断您的说话,让日常谈话像辩论一样,您泄气说不下去。后来我学习专注倾听丶尝试同理和回应时,我发现您只是需要一个谈话对象,及有个能够同理您的人。 何必纠结于对或错呢?即使您的眼界不大,做法在我们眼中看来有些不理解,但是静静听您说话,发现您是一心一意为了孩子和家人丶安全及健康着想,而作出您能力范围所能做到的事,即使重复碎碎念,提醒我们不要重蹈覆辙,花钱又伤神。不对的时间响起您的提点,我们急起来也会心烦,我尝试按捺住自己回应,您也静了下来。 当我愿意听您说话,您也慢慢接纳我,愿意给我更多相处时间,包括这次看电影。这次是您提出要看,我安排时间,您也愿意迁就我,促成了这次机会。更重要是,您不再像过去一样,甩开我想要牵起您的手。 红彤彤的喜庆临近,一起观赏温馨小品电影、陪着您看年花、说故事;我成功打造属于我俩的me time,您也成功偷闲;即使吃了碗说不出滋味的面条,母女俩还是度过了极为惬意的半天。
1年前
她哭了。 她红着眼也红着脸,对我说:“文瑜,你知道吗?我跟其他人说过那么多次,每次都只是很生气地说,从来没有哭,可是这次我听你刚刚说的话之后,我真的很想哭,因为我觉得终于有人把我心里要说的话说出来……” 她如同连环炮一样,边轻轻擦拭眼角的泪,边把那么长的一段话一口气说了出来。 “我觉得我很委屈……” 她继续说,看得出试图慢慢平复心情。 我戴着口罩,看着没戴口罩的她的表情,我微微地笑,不知怎的也有点湿了眼眶,不晓得眼里有泪的她,是否也能透过剔透的泪水看出我的些许不知所措和触动。 她因为工作上受了委屈,向我诉苦。 我明白她的委屈,并和她分享自己对于工作处理方式和人际关系之间分寸拿捏方面的观点。似乎是因为透过我的叙述,无意中帮助她把不知如何准确表达出来的心里话给挖掘出来,所以才会从愤怒转化为委屈,从生气转化为伤心。 这是我近期深刻感受到表达的力量。 表达,是一门我认为很重要的必修课。通过有效地表达和清晰的口条,除了可以在工作处事方面事半功倍、得心应手,对自身的情绪健康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表达不限于口语 很多时候,我们会透过生气愤怒来表达不满,实则通过咒骂与指责并无法解决问题。谩骂或许也是一个发泄情绪的管道,但最终心里的那块石头并不会因为心中怒火而崩裂消失,而被骂的对象表面上或许顺从,却不会由衷信服。反之,不急于争论对或错、是与非,先倾听、理解、试着同理,再静下心来反思,或许会有更好的解决方式。 懂得表达,也成为我最有效疏通自身复杂情绪的途径。表达不限于口语,也可以是文字、跳舞、唱歌、绘画等方式呈现。自幼,我善于也乐于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无论是家书、贺卡、书信、道歉文等,我都可以运用文字,协助我表达出无法轻易口述的想法。 这次,我可以通过我不擅长的口头表达,给旁人带去稍许安慰,觉得欣慰。希望她心里的结,会因为有身旁人的理解和感同身受慢慢地松绑,不再纠结于那些不愉快。
2年前
那年夏天,我太过迫切地想要从繁忙的生活节奏中逃脱出来。心血来潮之下,便答应了与朋友一起去旅游。 因此,我开始了与一位朋友和10位陌生人的旅途。 较为内向的我,通常需要好几天才能与陌生人熟悉起来。在职场工作的时候,我甚至需要3个月才能较为放松精神与老板交流。 所以这三天两夜的旅行开始前,我都怀着揣揣不安的心情,社恐的感觉愈发强烈。 在群组聊天的时候,常常也会保持沉默。 “他们会不会觉得我是个脾气不好,难以相处的人呢?”我就在纷乱的思绪中迎来旅行的第一天。 与我所担心的尴尬情况不一样,他们对我没有任何孤立或排斥,很主动地自我介绍和攀谈。 看着所有和善又灿烂的笑容,我心中的惶惶不安瞬间消失无踪,也笑了起来。 彻夜长谈冲散烦郁 那3天里,我们尝试了不同的运动,例如射箭、驾驶卡丁车、射击还有骑马。后来,我们也一同出海去浮潜,不仅亲眼见证海底的壮观,还能看见夕阳散发金黄色的光芒照耀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美不胜收。 夜晚,我们彻夜长谈,才发现原来每个笑颜的背后都有各自的故事。 有人暗恋6年无疾而终,有人因为忍受不了异地的痛苦而分手,也有些人正迷茫未来的方向。 比起分享,我比较倾向于做一名安静的倾听者,感受他们的痛苦与喜悦。在他们哭泣的时候递纸巾,高兴的时候一同欢笑。 各种各样的故事莫名冲散我心中最后一丝的烦郁。 如果没有这个交心的夜晚,可能我就会被白天一个个明朗的笑容欺骗,永远不会知道每个人所承受过的痛苦。 有些人被生活折磨,依旧可以笑着享受生活;有些人却在被生活折磨后,选择自怨自艾。 可能挫折我们无法控制,但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生活,是自己做的选择。 道别的时刻很快就到了,坐在车里,我对着车窗,用力地朝他们挥手。直到车驶远了,他们的身影变成了一个黑点,我才停止挥手。 我的眼眶泛着些许泪光,心里不难过,只是有些不舍。 闻了闻手掌,依旧有着海风的咸湿味。 一群陌生的人们,却在那几天里,点亮了我的整个夏天。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