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诚论 | 双师制:理想主义或现实逃避?


教育部长法丽娜宣布从2027年起,全国中小学将实行“一班两位老师”的“共同教学”制度。
教育部宣称,这能让课堂更活泼、更有创意,同时兼顾学业与品格教育。听来进步,实则是一场未准备好的实验,尤其是在师资短缺、教师负担沉重、资源分配不均的现实之下。
ADVERTISEMENT
根据教育部2024年报告,全国教师短缺约1.2万人,许多乡区学校仍“一师三科”。此时推“双师制”,这些“第二老师”从何而来——调派?新聘?还是临时合约?
所谓“共同教学”并非新概念。美国、芬兰、日本都尝试过,但背后都有完整制度支持。
在美国,“co-teaching”主要用于特殊教育,一名普通教师与一名特殊教育教师共同教学,让学习障碍学生融入主流课堂,前提是教师受过团队教学训练、学校有额外预算、评估制度同步调整。芬兰的双师课堂则用于教师培训学校,由资深教师与实习教师协作,以培养教学能力,而非全国实施。
若大马照抄模式却缺乏财政、培训与评估系统,最终只会“名字像、内容不像”。表面上似乎能分担教师压力,实际上却可能叠加负担。当职责与评分未明,合作教学往往变成“权责不清”的拉锯。更严重的是城乡落差,城市学校或许有能力推行,但东马与偏远地区连基本师资都不足。若无额外津贴与支援,恐怕会出现文件上两位老师,教室里仍只剩一人的状况。
此外,若全国每班增加一名教师,编制将暴增数万人,每年支出上亿令吉。教育部是否有长期财政规划,抑或又是一场“短暂热度”的改革?
马来西亚教育的问题,从来不是“老师太少互动”,而是教学质量低、课程落后、评估僵化。真正需要改革的是教师培训体系、升迁制度与课程自主权,而非多一个人坐在教室里。
过去几年,我们见证了从STEM到21世纪技能,再到如今的“共同教学”,每一轮改革都换了新口号,却缺乏持续评估与制度深耕。
教育不是实验田。若教育部不先稳固根本制度,所谓的“双师制”最终只会沦为“一个主讲,一个打杂”的笑话。孩子的未来,不该被拿来测试。
#
更多新闻,请留意星洲日报、星洲网。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