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凤 | 教育的崩塌



日前的一场校园命案震惊全马,一名16岁的女学生在学校里被14岁的同学捅死。两个还未真正开始的人生,一个被终结,一个被毁掉。这起事件,不只是新闻标题,而是一记狠狠打在教育体系上的巴掌。
我们必须问自己:到底是教育出错了?是家庭出了问题?还是整个社会都在无声地走向冷漠。
ADVERTISEMENT
马来西亚的教育体系,长久以来都以“分数”定义孩子的价值。然而,我们却忘了教他们:当愤怒来临时,如何冷静?当被拒绝时,如何表达?当受伤时,如何求助?
学校忙着追绩效,老师被行政工作压得喘不过气,“做人”的教育被挤到角落、“心理辅导”变成形式、孩子的心事无人听见。于是,他们用最极端的方式,去表达最深的痛。
父母的无奈,也是孩子的孤单。父母为了生活、为了账单、为了未来,被迫早出晚归,回到家时已经非常疲惫;而孩子,在家里只剩下沉默的陪伴——一支手机、一张冷冷的脸。很多时候,孩子不是不听话,而是没人听他们说话。
陪伴,不是时间的长短,而是用心倾听。哪怕每天十分钟,愿意真心地问一句:“你还好吗?”也许,就能避免一场无法挽回的悲剧。
事件一出,有人呼吁“恢复藤鞭教育”。他们说,以前的孩子挨打,至少懂规矩,但问题是,我们要培养“顺从的孩子”还是“有智慧的孩子”?藤鞭让孩子害怕,却不能让他们懂得尊重。体罚或许能让他们暂时听话,但真正能让他们成长的,是理解与引导。
惩戒要有,但不能只有“打”。教育需要纪律,也需要温度,没有爱的教育,只会培养出更多冷漠的灵魂。
所有的问题不只在学校,也在社会。我们该问的不只是“为什么会出事”,而是:我们错过了多少求救的信号?、为什么学校的辅导老师永远不足?为什么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总被轻视?为什么我们只在悲剧发生后,才开始讨论“教育改革”?
教育,不只是教知识,更是教人。一个国家若只重“聪明”,却忽略“善良”,那么,我们终究会失去“人性”的方向。
教育的意义是教人做人,而教育也不是学校一方面的责任,它属于每一位父母、每一位老师、每一位成年人责任。
请别再沉默。当教育失去了温度,孩子就会失去方向;当我们只教他们如何赢,却不教他们如何爱,下一个悲剧,就可能发生在你我身边。
让孩子学会善良,比考第一名更重要。让教育回归人性,才是我们能给下一代最深的守护。
#
更多新闻,请留意星洲日报、星洲网。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