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评论

|

六日议言堂

发布: 11:10am 20/10/2025

六日议言堂

昔城论

六日议言堂

昔城论

教育部必须零容忍

文:李伟杰(拉美士县议员)

短短数月内,大马校园接连传出令人震惊的悲剧——从查拉(Zara)遭霸凌致死案、马六甲中三女生被学长轮奸案,到灵市万达镇国中14岁男学生刺死16岁女学生的命案。

3起事件的共通点,不只是残忍,更揭示一个深层危机,即我们的教育体系正在从“教人”变成“救火”。当教育失去了“严”与“心”,悲剧便一再重演。

ADVERTISEMENT

从查拉的案件开始,她不过是一个渴望被接纳的女孩,却长期遭受同龄人的言语与肢体欺凌,最终被逼入绝望。她的离世,是制度失效的注脚,校方的迟缓、教育部的保守、家长的无助,交织成一场“明知可防,却被放任”的悲剧。

紧接着,马六甲4名男学生轮奸同校女学生的案件更令人错愕,教育部竟允许这些被开除的施暴者继续应考大马教育文凭(SPM),并以“不影响学业”作为解释。这种说法混淆了“教育的权利”与“行为的责任”,让人怀疑教育部究竟在维护谁的未来。

再到灵市校园命案,一名男学生竟在校园内持刀刺死学姐,如此极端的行为,暴露出当今教育的巨大裂缝。

或许有人会说:“他还年轻”、“他成绩很好”、“值得被原谅”,但你是否知道,对于被害者而言,那是一辈子无法抹去的阴影,这样的“体谅”,究竟是教育的温情,还是对不公的纵容?

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让孩子会考试,而在于让他们懂得尊重与责任。若教育部的指南缺乏纪律的威信,便无法塑造最基本的道德界线。

因此,我认为教育部必须对校园暴力、性侵与霸凌事件采取零容忍态度,确保每一起案件都被公开、处理、汲取教训,让学生明白违法行为会带来的真实后果。

其实,马来西亚早已有惨痛的前车之鉴,最典型的例子是2017年国防大学学员遭同学以熨斗酷刑折磨,造成全身80%烧伤,最终不治案件。在初期,施暴者们一度被轻判,但2024年时上诉庭最终推翻原判,6名被告触犯刑事法典302条文罪名成立,判处死刑。

这起案件的裁决,值得被纳入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成为“反霸凌教育”的真实教材,让学生明白霸凌不是玩笑,而是犯罪;不是校园纪律问题,而是刑事责任。

唯有让孩子亲眼看到后果,才能真正建立敬畏、同理与界限。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