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蕾丝 | 当巴刹消逝,谁来守护庶民经济?


趁着暑假回到了家乡,天还未亮,我便带着朦胧的眼睛和前一天熬夜疲惫的身体,陪父母到巴刹,却发生摊位少了,人潮也少了,连从小吃到大的糕点档口也不见了。
生活习惯不断在改变,父母平日忙于工作,周末又想多休息时,他们会到超市买东西,只有在农历新年前,因孩子回家团聚,才会踏进巴刹。
ADVERTISEMENT
巴刹渐被各大连锁超市取代,超市的便利性让消费者能一次满足购买欲,而且还有冷气,同时干净整洁。
反观巴刹嘈杂的叫卖声,湿滑的地板,这种充满人情味的场景,反而成了“落伍”。
然而,不断变迁的代价,往往都会被忽略。
在巴刹摆摊的多是中低收入群体,他们没有进驻大型超市的资本,只能依靠数张桌子、一把刀、一把遮阳伞养家糊口。当消费者不再购买,他们的收入直接受到冲击。
当便利商店和连锁超市满地开花时、消费者只需动动手指,货物就能送到家门口时,充满人情味的巴刹,似乎注定会慢慢退出日常生活。
因此,政府不能袖手旁观,与其任由巴刹遭淘汰,不如思考如何在改善巴刹时仍保有人情味,同时提供适度的补贴,推动具有特色的行销。
巴刹不是过去式,它应成为生活中的另一种选择,保留巴刹是因为它承载的不只是买卖,更是庶民经济的命脉、是社区的凝聚力、是属于一代人的生活记忆。
投稿须知:
■来稿可电邮([email protected])至本报新山办事处;
■来稿可用笔名发表,但必须附上真实中英文姓名、身份证号码、通讯地址与电话、电邮网址,以及银行帐号(汇稿费用);
■投稿内容不可涉及包括宗教、种族等敏感课题;
■字数限800字;
■编辑对来稿内容,有修整的权力;
■来稿若发现有人工智能(AI)生成超过30%的痕迹,将直接弃用,有关作者未来的投稿也受限制;
■本须知若有未尽善处,本报有权随时增删之。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