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碧贞|别让孩子的恐惧被忽视


校园应是孩子学习与成长的安全天地,但近年来校园霸凌事件屡屡曝光,从肢体冲突、长期羞辱到网络霸凌,无一不揭露出:校园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安全。
ADVERTISEMENT
霸凌并非“孩子的小打闹”,而是一种持续性的压迫行为,带有明显的权力不对等。无论是学生之间的排挤殴打,还是教师的羞辱偏见,本质上都是霸凌。它轻则摧毁自尊,重则留下心理创伤,甚至酿成悲剧。
然而,许多校园处理方式仍停留在表面。举办讲座、挂海报、在操场高喊“停止霸凌”,看似声势浩大,却难以触及问题核心。霸凌不会因一场运动而消失,它需要制度、教育与执行的支持。
在多元族群社会的马来西亚,霸凌更复杂。语言、肤色、宗教与经济背景,常被利用为攻击借口。一旦忽视,不仅伤害学生,更可能在社会层面播下分裂的种子。
遗憾的是,部分校方态度暧昧。有学校担心校誉受损,选择压下不报;也有教师以“孩子会自己解决”为由推卸责任。这种漠视,只会纵容施暴者,让受害者孤立无助。没有透明、公正的机制,“零霸凌校园”终将沦为空谈。
要解决问题,教育部与校方必须采取具体措施。其一,增加专业辅导员人数,尤其是在一些学校辅导老师不足,面对庞大学生群体将难以及时介入。其二,培训教师,让他们懂得识别霸凌苗头并及时干预。其三,设立独立申诉管道,确保学生与家长能安全举报,而不必担心被打击报复。
对于涉及霸凌的教师,校方必须勇于面对,不能以“维护形象”为由隐瞒。教育者若成施暴者,是教育最沉痛的讽刺。唯有公开透明处理,校园公信力才能重建。
警方同样不可缺席。当霸凌涉及暴力或勒索时,它已是刑事案件。警方接到报案时,必须秉公处理,严肃调查,而不是以“校内事务”为由搪塞敷衍。执法部门的公正立场,不仅震慑施暴者,也让受害者和家长重拾信任。
家长亦需承担责任。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必须灌输尊重与同理心,并关注孩子的情绪与行为。如果孩子因霸凌而沉默、抗拒上学或成绩下滑,应立即与校方沟通,而不是寄望“问题会自己过去”。
霸凌不是小事,它是教育体系与社会文明的试金石。口号与海报可以营造氛围,却无法根治问题。唯有制度保障、校方公正、教师尽责、警方介入、家长细心与政府担当,才能真正还孩子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
停止霸凌,不应只是标语,而必须落实在每一个行动与政策里。唯有如此,马来西亚校园才能摆脱阴影,成为孩子安心成长的乐园。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