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心美事 | 慈济老志工 环保手工献大爱 (视频)



(新山8日讯)一把剪刀、一堆包装袋,在他手中能变成漂亮实用的篮子与爱心摆饰。退休建筑工友投身环保志愿服务,用创意把“垃圾”变成宝藏。

现年73岁的林成发,于2023年受培训成为佛教慈济基金会(简称慈济)马来西亚新山支会见习志工,并因热爱环保手工编织、手艺出众,成为大家喜爱的“环保老师”。
ADVERTISEMENT

他以塑料包装袋为素材,赋予废弃物新生命,不只为社区播下环保种子,也悄悄改写了自己的退休人生。
这位热心的环保老尖兵,日前在慈济志工黄绣英及梁宝芬陪同下,接受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善心美事〉访问,娓娓道出他的环保初心与手工缘起。

来自峇株巴辖的林成发表示,他早年与人合伙经营建筑与装修生意,随后前往新加坡,持续在相关领域工作逾30年,2013年因颈椎受伤才退休,回到新山定居至今。
“退休后的日子有些无聊,身体健康也出了毛病,一次因缘接触慈济的活动,看他们做“小爱心”觉得很有趣,自己在家也学着做,没想到一做就上瘾了。”

林成发说,他从小就喜欢做手工,家中不少日用品都是自己动手制作,从修理家具到打造收纳架都难不倒他。
不过他坦言,过去爱做手工只是出于兴趣,对环保概念并不清楚,也没有特别关注环境问题。
“直到参与慈济的活动,我才意识到地球资源遭严重破坏,这才开始关注环保议题,也更懂得珍惜身边的资源。”

疫情期间,他减少外出,却也因此更专注在环保编织上,反复钻研技巧、改良设计,创作出一个个兼具实用与美感的篮子、包包、水壶袋、吊饰与动物造型饰品。
随着技艺日益成熟,在黄绣英的鼓励与推荐下,林成发开始负责慈济环保手工班的教学,并协助义卖募款。同时,他也常走进校园指导教师环保编织。
他说,只要掌握基础技巧,就能自由发挥创意,他也希望借此在教师心中播下环保种子,日后能带动学生一起实践资源再利用。

据他介绍,环保手工所使用的材料,主要来自咖啡袋、米袋、零食袋、麦片包装袋等日常可见的塑料包装;有时,朋友会将工厂印刷错误而无法出货的整批包装袋送给他,在他眼中,这些“垃圾”都是宝贵的资源。
他指出,编织前需进行一连串的“前置作业”,包括清洗并晾干包装袋,将裁剪后的包装纸片对折成细条,再卷成圈并以订书钉固定;编织时,将4个圈交叉穿插成席子状,再依需求延伸塑形。
“一个中型篮子约需300条纸片,大型的则超过500条,这些材料必须事先准备妥当,才能开始编织。”

每逢义卖,林成发很少为作品明码标价,而是让公众随缘乐捐。他说,有一次在义卖会上,一对小兄妹各出5令吉买走了他精心制作的两只小狗。“其实我的时间和心血远不止5令吉,但看到他们那么真诚,我还是欢喜让出了。”
对于行善,他总是抱持很佛系的心态,他说:“我希望我的作品人人都负担得起,这样既能筹到善款,又能推广环保,才是真正的三赢。”
他认为,环保手工的价值不仅在于减少垃圾、实践资源再利用,更在于透过义卖转化为善款,实现“化无用为有用”的意义。

长年投入环保,不知不觉中也让林成发的个性柔和许多。他坦言,专注手工使他变得更有耐心,脾气也不再像从前那么火爆。
他分享,有一次在早市进行爱心箱募款时,因向捐款者鞠躬致谢,竟遭对面摊主破口大骂:“一大早就被你们拜,真倒霉!”面对突如其来的指责,他没有反驳,只是轻轻说了声“对不起”,然后默默将摊位移开。
“换作以前的我,肯定吵回去,但那天我竟然能心平气和向对方道歉,化解了一场随时可能爆发的冲突。”

他平日除了帮忙两名女儿接送孩子上下课,大多数时间都埋头编织,老伴则成了他最得力的“助手”,帮他清理和裁剪纸袋。
他笑称,退休前只顾赚钱养家,现在才发现,生活不仅是为了三餐温饱,也能为守护地球尽点心力。

“以前每天吃饱睡,肚腩都跑出来了;现在常常动手又动脑,身体健康了,肚腩也没了。”
他说,最大的满足,是作品有人欣赏,还能为慈善募款,“更重要的是,我读书不多,没想到大家都叫我老师,原来我也还有用,还能做点事,真的很欢喜。”
虽已年逾古稀,说起未来,他依然眼神发亮、充满干劲。他常说:“只要身体健康、有心,就不怕迟,我会一直做下去。”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