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堂由日本老师教授的德语课,主题是定冠词的使用法。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老师常借用相关的英语语法说明,然而这样的说明方式,却让我更加困惑,我花了许久才意识到,老师反复强调的“za”,原来是英语中的“The”。
ADVERTISEMENT
无意批评老师的发音,毕竟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特色,而日式英语的特殊性源于借助50音来拼读英语单词,这导致大部分外国人听不懂日本人所说的英语。
相信大部分人会认为,无论是科技或环境,我们都远逊于日本,我也不否认日本是一个比我们还更加先进的国家,但在语言教育方法上,我认为我们是超前的。
事先声明,本人的英语水平不过是刚刚好日常够用的程度而已。
赴日留学的第一年,我修了一门以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英语讲読”,内容是读一篇文章,然后学习文章的生词与文法。一年仅读4篇文章,考试内容也几乎和课本内容一样。
后来,有了一门外国人不需选修的英语写作课。老师有一次在群组发布考题,要我们写一篇题为《我居住的地方》的5段式作文,每段只需3个句子。
让人惊讶的是,老师不仅提供大纲与范文,还允许学生在考前提交草稿批改。
由此可见,我国同学习阶段学生的英语水平绝对比日本还高。
起初我不觉得这值得骄傲,毕竟我们是多元种族的国家,掌握英语是基本需求,但深入观察后我发觉,我们的教学更注重灵活运用,而日本则注重死记硬背。
比如说同样是学习语法,我们的试卷几乎不会出现课本原句,反之,我在日本上过的一堂“総合英语”课中,考题与练习册题目几乎一字不差。
此外,我们学习英语发音时,从不依赖母语音标转写,而是靠直接模仿原本的读音。
毫无疑问,我国以实际应用为目标的英语教育是更为理想的,虽然我们还有改进空间,但我真的很感谢这些年来在国内受过的义务英语教育。
我也许称不上一位合格的英语使用者,但至少在与各国留学生交流时,我从未遇到重大障碍,也能游刃有余地应付这里的英语考试。
投稿须知:
■来稿可电邮([email protected])至本报新山办事处;
■来稿可用笔名发表,但必须附上真实中英文姓名、身份证号码、通讯地址与电话、电邮网址,以及银行帐号(汇稿费用);
■投稿内容不可涉及包括宗教、种族等敏感课题;
■字数限800字;
■编辑对来稿内容,有修整的权力;
■来稿若发现有人工智能(AI)生成超过30%的痕迹,将直接弃用,有关作者未来的投稿也受限制;
■本须知若有未尽善处,本报有权随时增删之。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