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马来西亚教育政策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倒退现象。教育部最新宣布,从2025年起,大学预科班的录取制度将以学术成绩为优先录取条件,凡SPM成绩全A生,将自动获得录取资格。
ADVERTISEMENT
这一政策表面上看似公平,实际上却忽略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发展,将课外活动彻底边缘化。这种“唯分数论”的倾向,与当代教育强调的“全人发展”理念背道而驰。
学术成绩不是教育的全部,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考试机器,更是要塑造全面发展的社会公民。过度强调学术成绩会导致学生全身心投入补习与考试准备,忽视道德素养、身心健康、领导能力、创造力等非认知能力的培养。
教育部的宣布,将导致学校出现学生退出社团活动、减少体育锻炼,甚至放弃志愿服务的现象,只为“保住全A”。这一趋势将令学生失去多元成长机会,也扼杀教育应有的生命力与人文精神。
课外活动不仅是娱乐消遣,更具备深远的教育意义:
1. 培养软技能:如团队合作、沟通技巧、领导力和时间管理能力,是职场与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素质。
2. 促进人格发展:参与制服团体、社区服务、运动队等活动,能增强责任感、自律性与社会意识。
3. 激发潜能与兴趣:课外活动提供学生探索兴趣的空间,帮助他们发掘学术之外的才华。
4. 促进心理健康:体育与艺术活动能有效减轻课业压力,提高学生的情绪稳定性与自我调节能力。因此,将课外活动排除在升学评估之外,无异于削弱学生全面成长的动力。
许多先进国家早已将“全人教育”作为核心教育理念,课外活动更是政策设计的重点之一:
1. 新加坡:学生必须参与至少一项课外活动(CCA),且表现会纳入升学与奖学金申请的考虑。
2. 芬兰:注重学习与生活的平衡,学校课程中保留大量自由时间供学生参加非学术活动。
3. 美国:大学采用“综合评估”制度,重视学生在社团、义工、艺术、体育等方面的经历。
4. 日本:学校社团“部活”制度严谨,学生在其中学习坚持、协作与集体责任。
5. 德国:在全日制学校改革中,政府推动社区资源融入校园生活,鼓励学生多元参与。
这些国家的经验表明,真正进步的教育政策,不是只看考试分数,而是重视学生的全面成长。
教育政策必须回归“育人”本质,马来西亚教育若一味走向学术至上、考试主导的方向,终将造成学生能力发展失衡。教育部应重新审视当前政策,赋予课外活动应有的重视,建立学术与素质并重的升学标准。
教育的本质,不只是培养会考试的学生机器人,更是塑造能面对未来挑战、有责任感、有同理心和多元能力的国家未来栋梁之才。唯有回归全人教育,我们的教育体系才能真正进步,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代新人。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