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守权 | 礼堂是教育的延伸


政府一度宣布,禁止在政府学校范围内举办任何涉及酒精的活动,即使是在放学后的礼堂。这项看似出于“维护教育环境纯洁性”的禁令,却再次揭示当权者对华校生态、历史与文化现实的冷漠与误解,也暴露出政策制定者与基层教育现实之间的脱节。
为什么那么多华小都有礼堂?那不是政府拨款的成果,而是华社几代人的心血结晶。当年,无数热爱华教的先贤与乡亲,奔走筹款、义卖、捐款,只为了让孩子有一个更完善的学习与活动空间。
ADVERTISEMENT
礼堂不只是校园的一部分,更是社区共同体的象征。几十年来,学校将在放学后出租礼堂办宴会、筹款或校友活动,不仅没有影响教育,反而帮助学校获得额外收入,用于维修设备、改善设施、购置教学资源。这是一种共享的智慧,也是一种集体的担当。
这是华教自力更生的精神体现,也是华校能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政府一句 “禁办酒会”,一刀切地否定了整个社区多年累积下来的教育努力。
在放学后、非教学时间、非学生参与的活动中,礼堂被租借举办私人宴会,这究竟哪里违背教育原则?如果连这样的情况都要禁止,是否意味着政府根本不信任学校的判断力?还是在有意收紧学校自主权,让教育空间逐渐失去灵活性与地方性?
讽刺的是,政府机构或部门在其他场合举办宴会,从未被视为“有损形象”。但当场地换成华校礼堂,问题却立刻被放大。这不只是行政僵化,更是一种隐性的政治偏见,也是一种双重标准的展现。
礼堂不是酒吧,它是教育的延伸。它是学校与社区互动的平台,是公民社会最基层的教育现场。当礼堂的用途被政治化、被标签化,其实反映的是政府不愿理解、也不愿尊重华教体系长期以来的自主性与努力。
这样的政策表面上是纪律问题,实际上却是权力对教育空间的再分配。当“纪律”成为干预的借口,当“统一”凌驾于多元之上,教育的温度也就被权力冷却了。一纸禁令让这种努力被质疑、被抹杀,也让人再次看见政府对华校的疏离与冷漠。对许多教育工作者与家长而言,这不仅是失望,更是对教育公平信任的动摇。
当礼堂被政治化,就能看见政府对华校的冷漠,也看见我们对教育公平的期待,正被一次又一次推远。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