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评论

|

六日议言堂

发布: 3:10pm 18/04/2025

AI技术

道德

侵犯隐私

AI技术

道德

侵犯隐私

颜碧贞 | AI强大 但更需善意引导

六日议言堂.凿石志
文:颜碧贞(帆加兰州议员)

人工智能(AI)技术在近年迅速发展,从绘画、写作到图像生成,AI的触角无所不在,几乎重塑了我们的生活。然而,技术的发展并不总是带来祝福。如果缺乏伦理的指引,再先进的科技也可能沦为伤害他人的工具。最近,有独中生的照片被恶意使用AI修改,生成不实图像并在网络上传播,引起社会哗然。这一事件再次提醒我们:AI必须被善意使用。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本身并无对错,关键在于人类如何使用它,正如一把刀可以用来切菜,也可以伤人。AI是一种中性的工具。它可以辅助医生诊断疾病、帮助残障人士沟通、提升教学效率,也可以在艺术创作中带来惊艳成果,但如果落入心术不正之人手中,就可能成为制造谣言、、操控舆论的利器,独中生被P图事件便是一例,受害者无辜承受网络舆论的恶意,这种不对等的科技滥用,令人痛心。亲

ADVERTISEMENT

其次,恶意使用AI并非只是“调皮”或“恶作剧”,更可能触犯法律。当前,许多国家已经开始立法应对“深度伪造”(deepfake)等AI生成内容带来的风险,包括伪造他人形象、制造色情合成图像、散布虚假信息等行为,皆可能触犯名誉侵权、隐私侵犯、甚至刑事罪名。P图者若不受应有惩罚,类似事件将可能一再上演。法律是社会的底线,而AI使用的边界,正需要这种底线来清晰划定。

然而,光靠法律是不够的。AI工具越来越容易获得,普通人甚至中学生也能轻松使用。因此,社会和教育体系必须同步建立起“AI伦理教育”。许多青少年在好奇心驱使下,可能将AI玩成“恶搞”工具,而不理解背后的伤害性。这不仅是技术素养的缺失,更是同理心与责任感的匮乏。学校应当加入“媒介素养”与“科技伦理”课程,让学生了解技术可以带来创意,也必须伴随尊重、责任与善意。

在面对AI的强大能力时,我们最不能丢掉的,是人心。技术可以快速更新,社会制度可以慢慢跟进,但人类的判断与善良,是科技发展中最不可替代的指南针。

当AI交到我们手中,我们是选择用它伤人,还是温暖他人?愿每一名使用者都怀有善意,让科技真正成为服务人类的工具,而不是操纵他人、伤害他人的武器。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