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ADVERTISEMENT
你好,请你救救我。
我今年21岁,大学生,成绩优异。
上个月我被捉到躲在女生厕所偷拍女生如厕。
校方打算报警和开除我,你可以帮我证明我是因为心理生病了才会做这种事吗?
你不会见死不救吧?你不会让我的前途毁于一旦吧?我保证我会痛改前非的。
后悔的人
依精神病诊断手册 病态偷窥要符2条件
后悔的人:
你好。
偷窥被捉包并且需要付上惨痛代价,现在的你一定感受很难堪很煎熬。你提到要求我们证明你乃是因为心理疾病而无法自控地偷窥,这种状况病理上称之为病态偷窥(voyeuristic disorder)。
有偏离正常的性行为,并不代表就是有精神和心理疾病。
根据权威的精神疾病诊断手册DSM 5,要符合病态偷窥的条件,患者需要满18岁,并在持续6个月的情况下,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通过持续偷窥才能感受到性欲或勃起;二、严重失去生活功能,比如工作、上学或社交。
如果只满足其中一个条件,都不归类为有精神疾病,而无论有没有精神疾病,偷窥别人,也是个人选择的道德行为。
数案例法律诠释不同
法律是维持社会正义的途径,也是重要的道德支柱,且让我们来看看几个法庭案例:
2015年,英国警方逮捕了一名臭名昭彰的偷窥者保罗阿沛比(Paul Appleby)。他于2014年11月1日至12月4日短短5周内,拍下将近9000张的偷窥照片。
在面对庭审时,辩护律师亚里斯泰依万斯(AlistairEvans)声称阿沛比犯罪行为是“一种‘冲动和瘾癖’,他需要接受治疗”。他以“上瘾”的理由,即病理化不道德行为,导致法官对他施予宽容以成功逃避牢狱之灾。
另一名偷窥者安德鲁马克雷(Andrew Macrae),于2013年1月至2017年7月19日,共拍摄下4万9000张偷窥照片。在2018年的庭审中,也利用了相同的法庭策略逃避法律责任。庭上,法官杰瑞米东纳(JeremyDonne)在判词中充满慈爱地说道:“……你的行为无疑是可憎的,会引起所有人的深深反感。另一方面,你患有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即窥淫症和恋物癖性变——这在国际疾病分类中有定义。你开始接受来自精神病医生的治疗,他们认为你有低风险再犯的可能性。”
法官质问犯罪前为何不治疗
另一名偷窥者史丹福肯帝(Stafford Cant),于2010至2017年间,偷拍下22万张偷窥照片和20部录影。辩护律师米雪庄生(Michael Johnson)再次采用了相同的战略,声称:“我的当事人患上了忧郁和焦虑症,在病态和无助的状况下,他利用偷窥解决内在压力。他生病了。心理治疗的认知疗法(CBT)可以挽救这个人,而不是牢狱处罚。”
然而法官西蒙伯克森(JudgeSimon Berkson)却判处他3年徒刑。他在判词中有一段引人深思的提问:你能在被捕之后寻求治疗师的帮助,可是为什么你不早在犯罪前就寻求治疗呢?”
同样行为,得到不同的法律诠释,偷窥到底是生病还是犯罪?伸张社会公义与促进偷窥者的个人健康,哪一个比较重要?由此可见,窥阴癖好的精神健康因素与法律道德标准的执行,是有争议性的。
轻判对惯犯无遏制作用
事实上,许多寻求治疗的案列,超过90%是因为得到了一个惨痛的“wake-up call”,引发强烈的恐惧或羞耻,才愿意踏入治疗室寻求改变。
我们需要明白有一种人性叫:不见棺材不掉泪。
根据新闻记载,有些惯犯如果当场被轻易放过,他们收拾心情后会于几天内重返犯案现场重抄旧业,新加坡的黄坤杰(译音,英文名:Gary)就是一个例子。判刑过轻对他起不了遏制作用,导致他常年进出牢房。在其他案例当中,偷窥行为甚至还可以得到奖励,比如把偷窥照片上载色情网站以换取酬劳,或者得到同侪的崇拜等。
当所作所为和潜在代价不成正比时,偷窥者会改变他们的行为吗?
受害者难摆脱心理阴影
切勿忘却偷窥事件中那些无辜的受害者,除了恶心、愤怒、恐惧,有些案例会陷入漫长的焦虑和忧虑。
她们会日夜提心吊胆,无法自控地猜测被偷拍的照片是否有自己的容貌特征、是否已在网上大量流传。陷入没有答案的怀疑当中,犹如怀抱一颗不知哪天会爆炸的炸弹,这种看不见尽头的煎熬,你能忍受吗?
除了需要自费心理治疗的费用,有些受害者可能还要承受家人或朋友的不谅解,有者还要忍受冷讽热嘲和侮辱,难听的言语包括:“你又没有被强奸,为什么这么放不下?”、“都是你长得太美才会招惹这种麻烦”等等。
事实上,还有一些案例,因为害怕而不敢再使用公共厕所,而宁可忍受尴尬的情况,包括在裤子里排泄。
受害者的阴影,会随着偷窥者入狱而挥一挥就消失不见吗?
蹲牢接受治疗是良方吗?
偷窥者服刑期满就得自由,受害者的心理负担可有期限?而到底怎样的方案才能有效解决窥阴问题呢?一面蹲牢,一面接受治疗,是否是两者兼顾的方案?
我在讨论中都引用外国案例,而非大马的,因为我在思索当你得到大马相关的法律资讯后,我到底会不会在治疗室等到你?
这一句“你不会见死不救吧,不会让我的前途毁于一旦吧?”——这究竟是一位悔恨的年轻人在内心绝望的呼救,还是一位聪明的年轻人精巧地善用人们的同理心,试图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争取宽容?
主持人上
■小启:
生活中,难免有不如意、不愉快;人生的道路上,偶尔会跌倒、甚至受伤。《让心亮起来》愿意听你的细诉,并安排辅导机构为你排忧解难。
读者无论在亲子、生活、学习、职场、家庭、爱情、友情、感情、人际关系等方面,遇到困扰或感到迷惑,都欢迎写信来交流,寻求心灵咨询。
不过,《让心亮起来》并不是一个来函必答,有求必应的专栏。主答机构有绝对权力拒绝答复不宜在报上讨论的议题,或是性质类似的问题。希望读者予以谅解。
来函请寄:
《让心亮起来》负责人
12, Jalan Maju,
Taman Maju Jaya,
80400 J.B. Johor.
或电邮至:[email protected]
博爱辅导中心新山分会
地址:02-45, Jalan Masai Jaya 1, Masai 81750 Johor Bahru, Johor
脸书:新山博爱
电话:016-275 9195
工作时间:
星期二至星期六(9.00am – 5.30pm )
服务收费:半津贴制
如有任何疑问, 欢迎您拨打 016-275 9195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