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難免遇到大大小小的突發意外,尤其如心臟驟停或溺水這樣的緊急案例,若無法及時搶救,可能造成無可挽回的悲劇。
因此,急救可以說是一場與死神的賽跑,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本期〈善心美事〉的主角——來自峇株巴轄的何月祥(33歲),是一名擁有急救資格的紅新月會成員,常常在這個賽道上爭分奪秒,守護生命。
ADVERTISEMENT
何月祥的正職是一名華小老師,他也是馬來西亞紅新月會峇株巴轄區會及峇株巴轄紅新月會志願援助隊140分隊的教官,擁有豐富的救護經驗。
何月祥小學就加入紅新月會,中學被分配進入聖約翰急救隊,大學到砂拉越美里就讀師訓學院,正好當時的講師是紅新月會美里區會秘書,看他有興趣,就邀請他加入。
他趁著課餘時間到區會接受訓練考取文憑,當時除了積極參與區會活動,也會到各個地點如機場及油田演習,並曾跟著志願隊到亞齊海嘯災區支援。
“當時到災區支援,對我來說是很震撼的,去的時候心裡難免忐忑,到了現場可以說撿到的(屍體)比救的還多,意志必須要很堅定。”
不過,何月祥並未因此卻步,他認為在救援的路上,懂得理論知識固然重要,但經驗積累同樣關鍵,才能在緊急時刻鎮定及冷靜地應對各種情況。
他分享大學期間一次救人的經歷,更堅定了他要助人救人的信念,而當時周邊民眾不分彼此伸援的愛心與暖心,也讓他留下人間處處有溫情的美好記憶。
他說,當時他正在美里機場等待飛回柔佛的航班,一名孕婦突然羊水破裂,臨盆在即,他見時間還充裕,立刻上前幫忙。
“我們當時把她扶到機場的醫療中心等待救護車到來,不過情況緊急,我只好利用所學替她原地接生,就這樣在大家齊心合力下,順利接生了一個活生生的小寶寶。”
對於救援工作充滿熱忱的何月祥,即使日常生活忙碌,只要知道哪裡需要救援,就會義無反顧前往支援,如峇株巴轄去年發生嚴重水災,在外坡的他提早結束行程,到疏散中心幫忙。
此外,他的車上總放著雙份的急救用品,為的就是能在遇到緊急狀況時,第一時間拎包下車救人,而他確實常常這麼做。
他舉例,若行駛途中遇到車禍,只要當下不趕時間,他都會停下來了解遇禍者是否需要協助,包括協助他們致電醫院、檢查傷者的傷勢及安撫他們的情緒等。
不僅如此,他還自費購置了一臺自動體外除顫器(AED)以備不時之需,他對此笑言:“希望別用上。”
談起急救的經歷,何月祥分享,一名急救人員除了要隨時待命,也必須學會一心多用,在急救時穩定自己及傷者的情緒,甚至要準備好應對任何突發情況。
“傷者或家屬情緒牴觸是常見的事,比如有次我在路上看到一起車禍下車施援,傷者友人誤以為我是肇事者,揪著我的衣領不放,我只好一邊救人一邊向他解釋,最後他才意識到認錯人了。”
除了常常化身“急救俠”穿梭在各個場景救人,何月祥如今也積極推廣急救知識,他希望能借由本身的分享,讓人人都能掌握基本急救知識,在危急時刻有能力自救及救人。
雖然已有豐富的急救知識與經驗,但他仍抱著開放心態學習與更新知識,希望能將急救工作做得更精確到位,因為救護工作被他視為一輩子的興趣和使命。
何月祥說,峇株巴轄紅新月會志願援助隊140分隊成立以來積極推廣急救知識,就是希望能儘快達到“一個家庭,一個急救員”(FAIEH)的目標,讓人人都能在必要時自救及救人。
他說,學會急救是非常重要的,他了解許多人想學,但卻苦於沒有機會或不知道哪裡有這樣的課程,因此該志願援助隊不定時在會所舉辦課程,歡迎大眾前來學習。
“我本身也非常樂意與社區各單位合作舉辦急救課程,大家若有舉辦活動或需要急救分享,歡迎邀約。”
他表示,他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讓急救知識普及化,希望透過人人學急救,減少傷者死亡的機率,因此並不計較回報。
“每次收到主辦單位給予的車馬費或津貼,其實我都會存起來,再投入購買醫療用品救人的用途。”
何月祥指出,若僅使用傳統的心肺復甦術(CPR)為患者搶救,救活率只有三至四成,但若結合使用AED設備,患者的生存率可提高至七成以上。
他說,峇株巴轄紅新月會志願援助隊140分隊為此在峇株社區積極推廣“我的社區AED”計劃及領養AED計劃等,希望被譽為“救命神器”的AED設備能在峇株巴轄遍地開花。
“急救是爭分奪秒的,比如心臟病發,再拖一分鐘就能要人命,因此急救人員必須在意外發生後把握黃金時間,迅速確定情況及採取相應措施,AED是很好的輔助設備。”
不過,何月祥強調,急救員必須清楚本身的職責範圍,並且遵循準則行事,才是對傷者負責任的表現,比如不能擅自開藥、動小型手術或打針等,深層診斷仍須交給專業醫生進行。
縱使已有了豐富的急救經驗,也明白急救這回事只有盡力而為,但每每想起一名親如父兄的前輩在自己面前倒下,最終卻無法將他救回的經歷,何月祥至今還是無法完全釋懷。
他說,突然倒下離世的,是曾與他共事的前輩,兩人的感情要好,他當時見到對方突然倒下,立刻上前施救。
“我一直為他做人工呼吸,直到把他送到政府診療所為止,我那時心裡很緊張,最後體力都耗盡了,累癱在椅子上,身體都在發抖。”
他形容,這名前輩生前把他視為孩子看待,他在急救時更覺得自己揹負著千百倍的責任,一定要將他救回,但最終送醫搶救十多分鐘後,等來的卻是噩耗。
“雖然我知道這不是我的錯,但看著他的生命就這樣消逝,還是覺得無力,事發後的半年,我的心情都是複雜交錯的,現在這個經歷仍時不時會在我腦海浮現。”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