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与新加坡将于明年3月共同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名,把“妆艺大游行(Chingay):展示多元文化、传统和社区艺术表演的街头游行”,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ICH)。
目前各种事前的工作,正在积极进行中,预计申遗结果最快2026年底即可知晓。
ADVERTISEMENT
妆艺大游行或“Chingay”对槟城或新加坡人民来说,丝毫不陌生,因为一年一度,他们都会用上这一名目举行这一类游行,非常热闹。
槟城大游行用上这一名称历史最久。1883年9月20日出版的《海峡时报》,在其一篇报导中,即提及槟城举行了一场“Chingay”游行,并吸引华人参加。
这是史上第一次提及“Chingay”,它是英文,因为那是殖民地时代,凡申请游行的准证,都须用英文。这一名称就沿用至今,华文即用“妆艺”。
这一篇报导还将“Chingay”,称之为“Thanksgiving Procession”,即感恩游神,等同于西方人的感恩节。
从一开始,英国人及受英文教育者,即淡化其华人性。
时至今日,每年的12月,槟城都会举行类似的游行,名之曰“同乐会大旗鼓舞狮大游行”。其时,但见踩高跷、单轮脚车队、印度族群舞蹈、马来歌舞剧、学校铜乐队、花车游行及万人期待的大旗鼓游行而过,早前的众神出游没有了。
新加坡早年也有游神活动,但于上世纪20年代停办。名符其实的妆艺大游行或“新加坡Chingay”,后来取而代之。
自1973年兴办以来,它从最初的1000人做起,当下越演越旺,现已成为新加坡庆祝农历新年必不可少的一个亮点节目。
它是时任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亲自制定的,意在为他下令禁止在农历新年燃放爆竹后,藉举行这一类游行增添新年的气息。
新加坡现今的妆艺大游或“Chingay”,已走向国际化,每年都会邀请各国知名的文化团体前来参加。之中也有呈献华人文化节目,但它早已跨越国家、族群的框框,更与宗教沾不上边。
新山一样有游神,至今至少已有156年历史。新山华社一向把这项活动称之为“柔佛古庙游神”或“柔佛古庙圣驾出游”,从未用上“妆艺大游行”或“Chingay”。
不过,迄今在与官方的来往函件中,仍使用“Chingay”一词。
今天的柔佛古庙游行,配合时代的更替,在内容与形式的呈献上,都有诸多改变与补充。
其实现今的柔佛古庙游神,已穿插与增添了在槟城与新加坡“Chingay”活动中出现的节目。其不言变的是其族群性、宗教性与文化性,而宗教性更是柔佛古庙游神灵魂之所在。
柔佛古庙游神,在2012年被列为马来西亚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在国家旅游、艺术及文化部推动下,与新加坡合作,共同携手申办更高一级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就借此与大家分享三地妆艺大游行及古庙游行的历史及其不同之处。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