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斯干達公主城15日訊)以中國樂器演繹馬來童謠,將不同籍貫的方言民歌串燒成華樂篇章,南藝25週年音樂會將展現文化交融之美,創意無限。
南藝文化藝術協會將於12月1日,在南方大學學院舉辨《南韻》25週年音樂會;除了屬下華樂團、古箏團及合唱團呈獻多首曲目,該會也特邀新加坡吉豐華樂團音樂總監沈文友擔任客卿指揮。
ADVERTISEMENT
現年70歲的沈文友為新加坡知名華樂工作者,多年來積極參與和推廣社會文化活動,並於2001年榮獲新加坡總統頌賜公共服務獎章,目前為新加坡華樂團中胡演奏家,還曾兼任駐團編曲。
他雖為新加坡籍,但數十年來活躍於馬來西亞的華樂圈,特別是中北馬各地華樂組織的活動,他都樂於參與和支持。
他擅長楊琴、小提琴與中胡,並且熟練運用傳統與現代編曲方式來創作,編寫過各類不同形式的華樂曲超過200首,除了時常受邀約為本地和海外專業樂團編曲外,中港澳臺的業餘樂團和各院校樂團也經常演奏其作品。
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日前在南藝名譽主席張金順安排下,訪問了這位資深華樂指揮和編曲家,聽他暢談本次音樂會的亮點以及他對馬新兩地華樂未來發展的期許。
沈文友受訪時說,為促進馬新兩地華樂交流,他這次獻出多首曲子作為表演曲目,同時也帶領吉豐華樂團的20多位成員,為觀眾呈獻4首極具南洋風情的華樂作品。
“在曲目編排上,我將中國傳統樂器與馬來童謠相結合,以笛子演繹《Burung Kakak Tua》,音樂是無界限的,只要經過專業的編曲,華樂能演奏出所有民族和風格的歌曲,包括華樂版的馬來民歌。”
值得期待的,還有由華族方言民歌串聯成的《鄉韻組曲》。據他介紹,這部作品融合了馬新兩地華人,最常用6種不同方言的民謠,通過精心編排,呈現出獨特的華樂風情,既保留了傳統韻味,又融入了南洋的地域特色。他說:“這首曲子曾在新加坡多次演出,而此次將是它首次亮相馬來西亞舞臺。”
此外,他披露,音樂會上將重現中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壎,這種形似蛋狀、以陶土燒製的樂器,據說早在古埃及時代就已有記載,其聲如貓頭鷹啼叫,富有神秘感。
提到傳統民樂於長堤兩岸的發展,沈文友表示,華樂雖然源遠流長、內涵豐富,但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它也需要與時俱進,尤其是在馬新兩地的文化土壤上生根發芽時,不必一味追求純粹的“中國風”,而是應當融入本地的文化特色,以讓不同族群產生共鳴。
這種理念不僅是他個人對華樂發展的反思,也是他長年在馬新兩國推動藝術交流的初心所在。他坦言:“只有當友族也樂於接受並推廣華樂時,它才會在本地文化中煥發真正的生命力。”
沈文友的音樂理念也體現在他對編曲的態度上。他強調,優秀的編曲可以讓作品生動傳神,有“畫龍點睛”之效;“例如鄧麗君的經典歌曲,經由日本編曲人的精心處理而流傳至今,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創新,沈文友表示,他本身亦善用科技,通過電腦軟件進行編曲創作,但他認為,編曲軟件只是工具,只有紮實的音樂功底和敏銳的音樂直覺,才能編出具有靈魂的作品。
他自20多歲起就醉心於編曲創作,他憶述:“當年學編曲完全依賴聽卡帶或黑膠唱片,把音符一一記錄成譜,再慢慢摸索伴奏和聲的搭配。”
如今雖有科技協助,但他依舊堅持音樂創作需要豐富的情感投入。在他看來,音樂不僅僅是旋律與節奏的組合,沒有注入情感的編曲,充其量就只是音符的堆砌而已。
除了擅長各類中華樂器,沈文友也精通小提琴這一西洋樂器,他打趣說:“這兩者同樣是弓弦樂器,學小提琴時也是沿用拉二胡的方法練習,不知不覺就學會了拉小提琴的技巧。”
談到自己在柔新兩地推動藝術工作的經歷,他指出,目前在新加坡發展的許多華樂人其實是大馬人。
他說,這是因為新加坡政府更重視文化藝術推廣,每年都會撥出鉅款來資助民間藝術活動;在巔峰時期,全島中小學設有逾百個華樂隊。
“相比之下,馬來西亞的民間藝術者則必需自力更生。正因為如此,我覺得我們更應該互相扶持。”
也是南藝前任會長的張金順指出,參與本次音樂會的表演者多達80人,包括20多名義務前來助陣的吉豐華樂隊員。
他說,南藝自1999年成立以來,長期面對經費不足的問題,若非沈文友的無私相助,很多優質的作品和演出機會恐怕都難以實現。
他特別提到,沈文友不僅多次為南藝無償提供編曲作品,這次更親自參與演出和指導,這給予南藝莫大的鼓勵和前進動力。
他說:“如果是以我們社團的經濟能力,根本負擔不起購買名家作品的開銷,但是沈老師瞭解我們的困境,多年來幾乎是有求必應,把自己的心血之作免費贈予我們,用作音樂會的演奏,這種知遇之情讓我們非常感動。”
所有購票詳情,請聯繫梁小姐:016-980 3068。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