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山7日讯)新山宽柔二小将校园环保活动进行到底,除了推动大型资源回收项目,5年前更落实“堆肥计划”,至今每周可储存约100公斤厨余自行生产有机肥料,让校园种植的花果蔬菜“越肥越美丽”,成为典范。
据了解,该校是从2019年开始推行资源回收项目,实行至今5年,获得家长和学生积极配合,规模越来越大。
ADVERTISEMENT
宽二永续环境负责老师陈淑馨告诉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上述活动一个月仅办一次,若是一般时候,可收集到逾2000公斤各类回收品,但遇到“竞赛期”,回收品的量甚至可高达6000至7000公斤。
“这些回收品,大部份是由家长按指定日期和时间亲自送来学校,若家长收集的量超过30公斤,校方也可安排上门收取。”
陈淑馨说,所有回收品都会集中在空间比较大的室内篮球场囤放,并由指导老师带领绿化校园学长团的学生协助处理,而回收商会在2天内清空篮球场。
这项常年活动如今已成为了宽二绿色环保品牌活动之一,颇获家长的支持和赞赏。
除此,近几年改以自动化方式处理的“堆肥计划”,也逐渐彰显其成果,使宽二的绿化工作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甚至让它跃升为“柔佛州十大杰出模范学校”之一,受到柔州教育局的肯定。
陈淑馨提及,该校是在2019年参与“依斯干达公主城低碳生活挑战赛”的时候,接触了有关堆肥的相关资讯,当时,校方就决定在校园内落实,使所参与的环保活动进阶到另一阶段。
她透露,为了在校园内全面及系统化实行绿化环保工作,校方在同年也成立了一支“绿化小组”,由不同老师带领各别的执行小组,即除了资源回收部,还有草药园、菜园、果树、水耕蔬菜部和堆肥计划,其中,堆肥计划正是宽二近年主打的另一品牌活动。
谈到这个项目,她不忘感谢食堂业者和学生们的配合,将环保落实在生活当中,即协助留下菜头菜尾,以及将用餐后的食物残渣倒入回收桶。
“一开始,我们是以传统方式制做堆肥,包括学生还得利用下课时间协助跺碎菜头菜尾,因此,推行一段时间后我们觉得不太行得通,因为速度太慢,且直到食物渣滓腐烂,起码还要等3到6个月。”
该校当时以这种传统方式收集的厨余,一周只有30公斤左右,而且,厨余装满5个回收桶后就无法再增加,不仅数量有限,漫长的成熟期更阻碍了进度。
考虑了这点,校方随后向家协提出购买机器自动化生产堆肥的建议,获一致认同,并在商家、家长等支持下,加上学校透过环保竞赛赢取的奖金,最终购置了一台价值6万令吉的机器,使堆肥计划迈向科技化方向发展。
“这台机器总容量达150公斤,每天可处理学校约25公斤的厨余,一周就有100公斤左右,而且,它也可自动烘乾厨余,使其变成堆肥。”
陈淑馨续指,该校制做的堆肥成份其实是属于“叶面肥”,并非“花果肥”,尽管如此,由于生产过程有加入益菌,也能起到修复泥土及吸引蚯蚓之类之益虫的作用,有助花果树木长得更好。
“我们的‘成品’都用在为校内的花果蔬菜和草药施肥,经过观察,确实有成效。”
她说,负责草药的老师曾向她反映,一些草药原本种不活或长得不好,但下了堆肥后,犹如起死回生,此外,果树也变得很茂盛,例如现在结果累累的红毛丹树,就是最好的例证。
“不久前,校长张君夏也亲自收割了黄梨。”
另外受益的,还有学生们花心思栽种的蔬菜。
事实上,已“收成”的堆肥,也会包装成700克和350克的两种包装,并于一些展览活动现场以及一年举办2次的家长日售卖,这些收入和环保竞赛获得的奖金一样,之后都会用在与环保相关的活动上,十分有意义。
陈淑馨强调,学校推动的一系列环保活动,都是以学生的益处为出发点,让孩子们从小亲近大自然、认识环保的重要性以及开拓视野,同时藉著亲身参与学习课堂以外的知识,并发挥各自所长。
譬如,她说,蔬菜丰收时,学生会采摘后在校园内出售,学习如何经营一门生意,此外,由于该校也被教育局指定为接待参访团的其中一所学校,当有外宾或其他学校等团体参观学校落实环保活动的成果,也会由学生亲自上阵担任一日导游,介绍所有项目,可谓是一举多得。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