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珍25日訊)為了減低電力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丹絨賓發電廠目前已投入2%的生物質與煤炭混合燃燒電供技術(Biomass co-firing),並有望在2027年提升至15%。
ADVERTISEMENT
根據電供系統運營商(Grid System Operator,簡稱GSO)官網,截至今午4時40分,我國的電供達1萬9138兆瓦,其中煤炭的火力發電佔46.5%、煤氣43.2%,其餘則是氫、太陽能等。
國內不少發電能源仍依賴煤炭,為了應對氣候變化和設定可再生能源目標,全馬最大的獨立發電商(IPP)馬拉科夫(Malakoff),在柔佛州的丹絨賓發電廠選擇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減少對煤炭發電的依賴,砸重金投資生物質與煤炭混合燃燒技術。
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記者今日受邀參觀嚴密管制的重地,搶先為讀者掀開發電廠轉型的面紗。
馬拉科夫也是馬礦業的子公司,負責生產5342兆瓦電力。
該公司旗下的丹絨賓能源廠(Tanjung Bin Energy Plant)和丹絨賓發電廠(Tanjung Bin Power Plant),共佔地362公頃。
馬拉科夫在丹絨賓發電廠持股90%,另外10%則由公積金局持股;而丹絨賓能源廠方面,馬拉科夫持股率達100%。
丹絨賓發電廠於2006年投入運作,電力交易協議為期25年,2031年合約屆滿;至於能源廠則於2016年投入運作,也同樣為期25年,2041年合約屆滿。
丹絨賓發電廠(3座700兆瓦發電廠)可生產最大2100兆瓦的電力,而能源廠(1座發電廠)則能生產1000兆瓦的電力。
發電廠和能源廠都需要依賴龐大的煤炭燃燒發電,而煤炭原材料除了本地供應外,同時也需從印尼、俄羅斯、澳洲和南非進口到我國。
發電廠每天需要消耗2萬公噸的煤炭,而能源廠則是1萬公噸煤炭。
每一艘貨船運載約7萬公噸的煤炭,每月至少有12艘貨船,運送煤炭到丹絨賓港口,以應付發電廠與能源廠的煤炭的需求。
燃燒後蒸發的灰燼,較細的灰燼可回收循環再用,成為混凝土的原料。
馬拉科夫本地發電部高級副總裁莫哈末葛比利接受訪問時說,丹絨賓發電廠早在2022年12月,就開始投入生物質與煤炭混合燃燒電供技術。
他指出,當時以0.5%採用廢棄的棕櫚樹再製成顆粒,也是俗稱的空果串(EFB)作為燃料試點計劃。
“2024年正式落實,投入首個生物質佔2%與煤炭混合燃燒生產電力的系統。”
他說,該公司預計明年可把生物質提高3%至5%的使用量,並放眼丹絨賓發電廠在2027年投入15%混合燃燒技術。
陪同參觀者包括馬拉科夫丹絨賓發電廠生產主管諾阿茲茲博士,以及丹絨賓發電廠與能源廠的煤炭處理主管峇德魯希山。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