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17日讯)昆虫是新型食品,可能引发过敏反应,业者除了标示出食品含有昆虫成分,也应考虑注明昆虫种类和使用占比等,帮消费者做出知情选择,相关标签指导原则预计明年出炉。
《联合早报》报道,新加坡食品局7月8日起允许新加坡业者进口、生产和出售蟋蟀、蚕蛹和蚱蜢等16种昆虫食品。
ADVERTISEMENT
为帮助公众在食用昆虫前做出知情选择,新加坡企业发展局去年9月针对昆虫等新型食品标签展开工作小组讨论,淡马锡理工学院应用科学院行业合作处副院长巴斯卡兰(Kalpana Bhaskaran)博士是小组成员之一。
巴斯卡兰星期二昨日在淡马锡理工应用科学展上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除了列出食品含有昆虫和相关营养成分,业者也应考虑包括标示具体的昆虫种类,以及昆虫在食品中的占比。
她说:“指导原则的细节还在敲定中,但目的是规范新型食品的标签方式,并且帮消费者了解自己在吃什么,避免不慎引发过敏反应等问题。”
蟋蟀磨成粉 制成面包
淡马锡理工应用科学院烹饪导师林福成介绍一款用蟋蟀粉制成的面包,若不把蟋蟀放在面包上点缀,单凭面包的卖相和味道,跟全面粉做的面包相似。
这款面包由林福成和学生共同研发,经过10多次尝试才找到面粉和蟋蟀粉的恰当比例,蟋蟀粉不会下得太多使腥味过重,或面粉太少使面包发酵胀起的效果不理想。
蔡瑞隆:蟋蟀吃起来有点像江鱼仔
文化、社区及青年部兼社会及家庭发展部高级政务次长蔡瑞隆也在科学展现场试吃用蟋蟀粉制成的面包。
他说:“这是我第一次吃昆虫,蟋蟀吃起来有点像江鱼仔。蟋蟀等替代食品是可持续且健康的,人们可能需要一些时间和勇气去习惯食用这些昆虫,但我认为这并非不可能的任务。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