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山26日訊)南馬油棕廠公會會長邱志鴻表示,隨著國內種植油棕的土地面積逐年減少,油棕產量也跟著降低,廠商迎來更激烈的競爭和嚴峻挑戰。
他認為,廠商得做好應對工作,除了提升生產效率,也必須善用油棕殘渣,將之加工為肥料、過濾纖維、新能源等產品,以增加附加價值。
ADVERTISEMENT
該會今日在新山舉辦“油棕產業的可持續性, 從工廠角度來看”研討會,共有250名來自油棕廠的代表,各州居住在油棕廠附近的居民代表和村長等與會,經由研討會去除人們對油棕業的誤區和偏見。
邱志鴻透露,該會於1983成立,共有27名會員,分別來自柔佛州、馬六甲、森美蘭州南部、彭亨南部。
詢及為何國內的油棕種植面積逐漸減少,他表示,歐盟去年為銷售棕油、可可等商品的企業制定新規則,以確保產品不來自被砍伐的森林土地。
“這意味著油棕園業者只能用原有的土地進行種植,不能砍伐森林,開發新的種植地。換句話說,沒有新的土地可供種植油棕。”
他說,其他因素還包括一些園主因中國市場大好而改種榴槤,或將原有的油棕種植地改作屋業發展,興建房屋等。
“種植油棕的土地只會減,沒機會再增加,產量也會越來越少。”
他說,隨著種植地逐漸減少,能收成的油棕果越來越少,成本也水漲船高,進一步導至油棕廠將面對更激烈的競爭。
他指出,油棕果產量也會因不同生產季節,而有所增加或減少。
他以該公會會員為例,一些會員除了本身設油棕廠之外,也有園地種植油棕,但所收成的果實仍不足夠,需向外採購果實。
他表示,一般棕油廠生產的是原棕油,需經由本地的煉油廠提煉成可食用的棕油後,才出口至國外。
他坦承,未來的競爭將益發激烈,油棕廠商若要繼續獲得盈利,必須額外投資,往多元化發展,做好應對工作,即善用油棕殘渣,加工開發成新產品,將廢料變成錢。
他舉例,油棕生產過程中排出的水份,可加工處理進行發電;至於部份油棕廢料也可研發加工製成紙料或製成過濾水源的材料。
另一方面,大馬棕油局局長拿督阿末透露,一般人對油棕業存有刻板負面印象,誤會油棕業會對環境帶來汙染,其實並非如此。
他表示,在生產棕油的過程中,經過生產處理的水會呈褐色,一般人看了,會感到害怕,以為水被汙染。
他解釋,有關棕油的生產過程並沒加入任何化物原料,所排出的棕油殘餘和水份也不具化學物質,並不會造成汙染。
他指出,全國共有450家棕油廠,柔州則有60家。
他認為,通過先進的技術,不僅可利用油棕殘渣,開發成新能源和其他產品,也對環境友善,一舉多得。
今日出席活動者尚包括:該會技術主任楊慶權、活動籌委會主席顏珮霖、柔州職業安全及衛生局副局長丹斯里奧斯曼、柔州環境局副局長莫哈末拉斯丹、大馬棕油局南區主任莫哈末法依魯茲等。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