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26日訊)新加坡國立大學心臟中心高級顧問醫生陳淮沁教授指出,數據顯示,三分之一的死亡病例是由心臟病和中風引起,而將近一半的病患沒有在“黃金三小時”就醫,每延誤就醫一小時,死亡率就會相對增加10%。
他說,新加坡每天平均有34人心臟病發作,有40%的病患在沒入院之前就已逝世。根據新加坡國大醫院調查,只有55%的心臟病患者是在3小時內入院求醫,近乎一半是超過“黃金三小時”才接受治療。
ADVERTISEMENT
《新明日報》報道,陳淮沁教授昨晚參與城市閱讀節“三十載與冠心病鬥爭之路”講座時,透露上述數據。
陳淮沁說,再灌注療法是心臟病和心梗突發時的最佳療法。臨床經驗顯示,支架介入術的血管開通率達95%,並能把死亡率減至10%以下,但手術需要及時進行才有效,尤其是在病發的“黃金三小時”。
陳淮沁也在講座上呼籲高風險人群及家屬,病人出現心臟病症狀後應當即撥打“995”呼叫緊急救護車,不要自己開車或是搭乘其他交通工具,這樣可更快得到救治。一旦確認是急性心梗,可先遠程通知醫療團隊,在病人入院前就準備就緒,爭分奪秒為病人爭取最佳治療效果。
陳淮沁自2009年起就倡導以更有效的程序,協助新加坡醫院縮短“就診到球囊擴張”(door to balloon)時間,如今國大醫院的“就診到球囊擴張”達42分鐘,比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90分鐘要迅速許多。
每年3千起院外心臟驟停病例 七成發生在家裡
新加坡每年有3000起醫院外心臟驟停病例,七成是發生在家裡,少過一半有目擊者施予心肺復甦法(CPR)。
陳淮沁說,正確和及時的CPR能夠恢復病人30%的心臟血流量,短時間內足夠維持心、腦等重要器官的存活。如果不及時搶救,患者就會因此丟命。因此,心臟驟停的5分鐘黃金時間內,及時對病人進行CPR和體外除顫器(AED)施救至關重要。
陳淮沁指出,新加坡數據顯示,當地每年會發生3000起心臟驟停,平均每天就有5至10起。其中70%心臟驟停發生在家裡,20%則在公共場所。
發生在公共場所的心臟驟停者當中,近90%發生時有目擊者,相較之下在家裡發生的,只有少過一半有目擊者。因此,心臟驟停發生時,在公共場所獲心肺復甦的幾率大約是在家裡的三倍(60%),生存率更高了20%。
20240526_141202_sm04 陳淮沁教授分享許多跟心臟疾病有關的數據和建議。(新明日報圖)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