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義興之名為學校及街道之名,在新山早已有之,最著名而廣為人所知的就是義興國小(Sekolah Rendah Kebangsaan Ngee Heng),這間國小早年是一所英校。
街道就是義興路,1977年移至與直律街銜接,位在瑪麗亞醫院前不長的一條路,現今的惹蘭敦阿都拉薩,易名之前就是義興路。
ADVERTISEMENT
義興歷史是新山華人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份,180年前,踏足新山以北10公里陳厝港的第一批華人,就是義興公司的成員。
1875年,柔佛蘇丹政府頒佈的港主法令,獨尊義興不允許其他會黨活動,奠定了義興公司在柔佛州獨有的歷史地位。
1919年,義興公司被令停止活動後,1921年明墓的建立,墓中埋葬諸義興公司領袖的神主牌,肯定了義興對柔佛作出的貢獻。
義興這名字在新山是極富歷史性,在商業領域取用義興作為招牌的時有所見,但為數很少,而“義興水粿”不同凡響之處,在於它捷足先登把義興註冊為商標。在現今的新山,傳統小食註冊為商標,這可能是首例。

謀劃註冊者,正是“義興水粿”第三代的掌駝人何修萬。現年50歲的他在受訪時指出:“老一輩對於品牌沒有概念,有的連招牌都沒有,在他接手後,就註冊了義興水粿這個商號,並以父親接手生意的年份算起,所以在註冊時,才會寫上1961年。”
何修萬在1993年自父親何章松繼承這一門家族生意,根據他提供的資料,其實他們何家早在其祖父何文香之時就從事水粿買賣,只是在什麼開始難以考證。

何修萬追憶說,祖父及父親早年都以三輪車在路邊售賣,先在義興路做起。義興這個名字新山人最熟悉,易記,後來他把它註冊為義興水粿,靈感就由此而來。
父親接手後,就改到市區直律街售賣,學生人數眾多的寬柔學校是他每天必到之處。

傳承到了何修萬,他離開了市區,把營業地點固定在大馬小販中心前,時間在早上,他在此處前後經營了20多年,晚上每逢星期一及二則在世紀及彩虹夜市場擺賣,時至今日依然可以在這兩個地方見到他的攤位。

為應付市場的需求,何修萬攤位上也能買到蘿蔔糕、芋頭糕及豬腸粉,他也從事批發生意。
義興水粿的顧客,不少是一代傳一代,從公婆到爸媽,又到子孫,從上班族、學生、到家庭主婦,不乏新加坡食客。

被喻為新山品牌傳統潮州小食的義興水粿,水粿是經過一番蒸煮而成的,這看似簡單,但火候須拿捏準確,才能蒸出口感最佳的水粿。
何修萬從12歲就開始從父輩學習如何製作水粿,後來更獨當一面,從選米、碾磨米漿到水粿,一直在旁嚴加監督,早年更是親力親為。
白色的水粿看似單調,其實背後的靈魂來自菜脯碎,這是他家祖傳的一種製作,只有他們獨有,再配上紅黑醬料及辣椒,水粿不黏牙,菜脯香脆,正是義興水粿能不斷吸引饕客之處。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