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特稿

|
发布: 3:07pm 04/04/2024

木炭业

需求下降

原料减少

木炭业

需求下降

原料减少

【特稿】原料减少 需求下降 哥打木炭业逆风而行

报导/李玉萍
摄影/陆家明

柔:【特稿】: 原料减少 需求下降  哥打木炭业逆风而行
在冒着浓烟的窑里处理尚有余温的木炭成品,绝不是轻松快活的事,然而这也象征他们的汗水即将换来报酬。
柔:【特稿】: 原料减少 需求下降  哥打木炭业逆风而行
炭工们不畏烈日雨淋 , 每天勤奋地工作,尽管环境恶劣 , 仍咬紧牙关勇敢向前行,只盼有一日能衣锦还乡。

(哥打丁宜4日讯)谈起传统制炭业,多数人会联想到世界闻名的雪兰莪州十八丁炭窑。然而,你是否知道,柔佛州的哥打丁宜县曾经也是我国的炭业重镇?并且这项产业也是当地的主要经济命脉。

ADVERTISEMENT

哥打丁宜的始于上世纪20年代,沿着柔佛河口两岸的红树林,以及种类繁多的木材品种包括马兰地木、大叶七、冰片等,为当地炭窑提供了丰盛的原料,但是,随着现代社会对煤炭燃料的,以及木材来源逐渐减少,如今只剩下零星的火炭场在逆风而行。

柔:【特稿】: 原料减少 需求下降  哥打木炭业逆风而行
为了避免曝晒,炭工们都是熬夜进行包装工作,排列整齐的每个麻包袋展示他们辛勤的成果。

距离哥打市16公里外的偏远郊区,有一片运作了三四十年的露天炭场,这里的炭工都来自印尼龙目岛,他们通过向本地华人“头家”以承包方式, 来经营自己的小小一方炭窑。

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日前走入这个国内硕果仅存、采用最原始方式来生产木炭的窑场,了解当地炭工的实况。

柔:【特稿】: 原料减少 需求下降  哥打木炭业逆风而行
制炭业是体力活,每日重复着搬抬挑扛的劳作,一刻不得轻闲。

现年50岁的哈仑和妻子依丝宁(40岁)在5年前到这里谋生,据他披露,他俩“承包”了3个窑区,根据与场主的协议,他们每生产1麻包袋(约25公斤)的木炭,可获得3令吉的回酬。

柔:【特稿】: 原料减少 需求下降  哥打木炭业逆风而行
炭工在露天炭窑就地制造一个“燃烧场”,将埋在土壤中的木柴进行高温熏烤,经过固化和过滤后变成木炭;这是国内硕果仅存、采用最原始方式来生产木炭的窑场。

实际上,所谓的露天炭窑,就是没有任何遮盖的火炭工场,它仅是工人们自行用木板间隔开来的一块长形区域,然后就地制造一个“燃烧场”,将埋在土壤中的木柴进行高温熏烤,经过固化和过滤后变成木炭;在这个过程中,也必须确保燃烧场的火苗不能熄灭。

柔:【特稿】: 原料减少 需求下降  哥打木炭业逆风而行
哈仑和依丝宁的日常三歺极轻简,饿了就在炭寮旁煮食,既使吃快熟面也感觉是人间美味。

哈仑说:“一般上,木炭的制作过程需要耗时两个月,收入也不固定,幸运的话,一个趟次会有二三千令吉的收入。”

尽管工作时间长且必须忍受呛鼻的浓烟,他们还是认为,和过去在家乡的油棕园工作相比,现在的情况还算理想。

柔:【特稿】: 原料减少 需求下降  哥打木炭业逆风而行
炭工们平时生活节俭,只有在欢庆节日时,才会聚在一起吃烧烤鱼。

两夫妻和其他一起来打拼的同乡,就住在炭寮边的棚户区,简陋的小屋也是自己亲手搭建。尽管生活艰钜,但他们受访时都表现得乐观和满足。

依丝宁说,她和丈夫都在努力存钱,期待有一天能衣锦还乡。

她说:“我们的3名孩子目前由我母亲看顾,等有一天我们存够了钱就会回去与他们团聚。”

柔:【特稿】: 原料减少 需求下降  哥打木炭业逆风而行
慕斯达法艰难地摇动着筛网,将无用的泥屑筛去,却无法筛选自己的命运。

两人的同乡慕斯达法指出,近年由于木材,导致他们的收入也受影响。以往好景时,一个月收入曾达到四、五千令吉,现在平均只有2000到3000令吉。

他说,制炭过程非常辛苦,除了忍受高温和炭烟,也必须承受日晒雨淋,为了避免过度曝晒,炭工们都会在夜间或凌晨进行筛炭工作。

柔:【特稿】: 原料减少 需求下降  哥打木炭业逆风而行
李发周表示,木柴减少影响炭产量,目前大概是一两个星期才出一趟罗厘。

另一方面,窑场主人李发周(66岁)告诉记者,他经营此炭场已超过30年,所生产的木炭都是运往吉隆坡再销售。

他坦言,和早期相比,炭场的运营是越来越困难,就好像其他传统行业一样,面对不确定性和挑战。

尽管他认为木炭业的辉煌已过,但是人们对这种燃料的需求还是存在。

柔:【特稿】: 原料减少 需求下降  哥打木炭业逆风而行
李发周:尽量保住炭工们的饭碗。

“近年火炭烧烤的饮食潮流大行其道,一些歺馆还是需要用木炭,所以生意还是有得做,只是出货的速度没有从前快。”

柔:【特稿】: 原料减少 需求下降  哥打木炭业逆风而行
在清晨第一道阳光照亮大地前,炭工已经把炭打包好;据他们指出,每生产1麻包袋(约25公斤)的木炭,可获得3令吉的回酬。

他也说,该炭场目前有10余名工人,全都靠看这份工作养家糊口,既使前路难行,他也不会轻易结束生意。

曾经燃烧着希望与热情的火苗,如今逐渐熄灭, 传统木炭业在充满挑战与变革的时代中,是否还有逆风转盘的契机?

柔:【特稿】: 原料减少 需求下降  哥打木炭业逆风而行
木炭场的罗厘从附近工厂回收木柴,再用泥机车把木柴载进炭场。
柔:【特稿】: 原料减少 需求下降  哥打木炭业逆风而行
苦在他乡的日子,炭工们以抽烟来释放压力,彷佛他们的生活永远被烟雾笼罩。
柔:【特稿】: 原料减少 需求下降  哥打木炭业逆风而行
慕斯达法:终日在炭场工作,身上的白衣全部变成黑衣了。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