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人文足迹

|

这些人,那些事

|
发布: 4:02pm 10/03/2024

新甘光尾

新山免税区

新甘光尾

新山免税区

【这些人那些事】紧靠新山免税区末端 新甘光渔寮尾 渔村变商圈

报导:李玉萍 摄影:林添喜/李玉萍(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柔:封底:这些人那些事:新甘光渔寮尾
新山免税区附近组屋林立,众多休闲娱乐场所形成一个热闹商圈,谁能想象80年前这里的渔寮尾原貌?(林添喜摄)

回顾上世纪三十年代,沿着柔佛海峡兴建的新甘光地区,即从现今新香港酒楼到未端的,一整片都是鳞次栉比的浮脚木屋及锌板亚答屋。

由于这个地方是渔村,因此人们把靠近免税区的这端称为“渔寮尾”或“”。根据当地老前辈的口述,现今免税区和其邻近的士都兰组屋群(Jln Stulang Laut)就是旧时渔寮尾的所在。

ADVERTISEMENT

本期大柔佛社区报的《这些人那些事》就带读者回到新甘光渔寮尾,追溯当年的一些旧人旧事。

政府于1949年起,逐步将渔寮尾村民迁到翁姑慕欣,腾出一片空地让宽柔学校展开建校工程,图中可见学校的原址是充满甘榜味的渔村椰林。(取自镇安古庙80周年纪念特刊)
李群熙:市会下令亚达屋拆迁 

现年84岁的李群熙告诉记者,他于1957年随家人迁入渔寮尾,住在一间无地契的廉价单层独立式亚答屋。屋子虽然简陋,屋身却很大,有多个房间,屋前有大片空地,种有各种果树;虽然事隔久远,他仍能约略认出老家的“遗址“就落在免税区靠近士都兰组屋那端。

“我记得,当年我们家把空房出租给一些外地来的宽中生,每个月的租金大约是二三令吉,大家一起吃一起玩的欢乐情景,至今仍深刻在我脑海里。”

现已落户士姑来五福城的他忆述,大约于1964年,新山市议会发出一纸通令,要将新甘光渔村的居民迁往三楼组屋。

柔:封底:这些人那些事:新甘光渔寮尾
在渔寮尾搬迁事件中,村民与新山市议会经过多番“讨价还价”,最终在1966年9月达致协议,每户人家的赔偿金从3000令吉提高至3410令吉。(李玉萍摄)

“我们于1967年初,迁入三楼第一排第二层组屋居住。居民大致上都无怨言,毕竟是从非法屋搬入有水电供应的组屋,居住环境也改善了许多。”

所谓的三楼,即是3栋三层楼高的二房式组屋,共有90户人家,因靠近巴西柏兰宜王宫和苏丹的马场,故被冠上“跑马坡”的名号,是老新山们熟悉的跑马坡三楼。

柔:封底:这些人那些事:新甘光渔寮尾
新山市议会在志期1966年1月1日的函件中,对新甘光(Stulang Laut )居民发出搬迁令,信中也列明各项条件,包括对受影响住户的果树与渔塘给予赔偿。(李玉萍摄)
柔:封底:这些人那些事:新甘光渔寮尾
李群熙(右)与张北琛(左)带领记者走访新甘光当天,巧遇北泉园老板杨德广,经一番寒喧后发现原来大家都是渔寮尾的旧相识。(李玉萍摄)

跑马坡早期仅2车道

在他印象中,跑马坡所在的士都兰达叻路(Jalan Stulang Darat)早期只有来回两条车道,并不像现在开辟成4条车道,并且有东疏大道横跨其上。

杨德广:以前只有一排店

在三楼经营海鲜煮炒的杨德广(67岁)说,其家族原本在渔寮尾开杂货店,1979年才转型为歺馆,从他外婆经营至如今他接手,已经历三代人。

数十年见证地方上的发展与变迁,他说:“很多地方都不一样了,以前这里只有我们一排店,其他都是空地,对面的马路只是两条车道,而路口也不是在这里的。”

他说:”以前这里生意很旺,每天下午3时,店门未开,外面就已有许多客人在等待,常常要忙到凌晨12时过后才休息,但自从2020年的一场疫情之后,一切都改变了,现在晚上9时过后就没什么顾客上门了。”

柔:封底:这些人那些事:新甘光渔寮尾
镇安古庙于1937年创建于郑厝港 (避兰东)炭窰,两年后迁入新甘光渔寮尾,1965年政府以发展新甘光为由征用该庙地段,并拨出跑马坡三楼组屋旁约2万平方呎土地作为新庙址,新庙前的空地原本延伸至现今士都兰达拉路的交通灯处,90年代初政府征地建造公路,才形成今日的面貌。(取自镇安古庙80周年纪念特刊)
镇安古庙理事多是本地人

在新甘光的发展历史中,镇安古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篇章。作为新甘光的地标,该庙最初于1965年从渔寮尾(今为免税区前方交通灯处 )迁至三楼,并在1977年逐渐发展成为现今的规模;直至2020年9月才获得地契,标志着其在地方文化和历史传承方面的重要地位得到了确认。

柔:封底:这些人那些事:新甘光渔寮尾
新甘光旧时街景,流动小贩随处可见。(取自镇安古庙80周年纪念特刊)
许伟广:大锣鼓队招募新血

该庙理事会主席许伟广受访时指出,庙理事们大部分来自渔寮尾或三楼,在这里度过他们的青少年时光,虽然现在一些人已迁往其他地区,但仍然心系古庙。

令他自豪的是,该庙作为宗教与地缘性组织,在维护华族文化与民俗的传承方面向来不遗余力。

他举例,该庙的潮州大锣鼓队自1982年成立以来,每年都参与柔佛古庙的游神庆典,42年从不间断,即使前几年遇上疫情阻隔,也依然遵守大会指示,参与仅在庙内进行的仪式。

然而,他指出,正如许多乡团组织一样,大锣鼓队近年也显现青黄不接的窘境,单靠理事们鼓励家中子女或亲戚加入,非长远之计,必需向外招募更多的新血,以壮大锣鼓队的阵容。

陈俊锦:早前犹如古惑仔电影
柔:封底:这些人那些事:新甘光渔寮尾
陈俊锦:早期治安很乱,近年已改善。(林添喜摄)

与此同时,身为新甘光“中生代”居民的陈俊锦(44岁),谈起他对此地最初的印象时形容,就像每天观看古惑仔街头殴斗的电影般,剧情惊心动魄。

来自北马的他表示,他早期在新加坡工作,为了方便每日往返新柔两地,而在士都兰组屋租下一整个单位,不料日子却从此不得安宁。

他说,由于靠近免税区渡轮码头,每天有大批外国人从这里上岸,附近又是士都兰商圈和娱乐场所,因此常常发生外劳纠众闹事,或本地人与外地人对峙,继而喋血街头的惊险场面。

“组屋内也一样龙蛇混杂、三教九流,印象中最荒谬的一次是,住附近的“邻居’与人争风吃醋大打出手,竟摔破了我家的花盆,当时的情况简直‘乱水’,但也只能自叹倒楣了。”

他指出,庆幸的是,近年来,当地治安在警方雷厉风行的扫荡下已获得改善,加上经过一轮疫情的洗涤,感觉似乎也平静许多。

去年开始红红火火的柔新捷运(RTS)工程就近在咫尺,陈俊锦认为,列车开通后肯定能带动经济,但同时也会加剧本地物价和租金的涨幅。

柔:封底:这些人那些事:新甘光渔寮尾
隐身在高架天桥下的三楼,老新山口中的  “跑马坡”,组屋后方即是镇安古庙,全国最大型独中宽柔中学也近在咫尺。(李玉萍摄)
柔:封底:这些人那些事:新甘光渔寮尾
约有50年历史的北泉园海鲜饭店,目前由第三代传人经营,是当地历史最悠久的餐馆。(李玉萍摄)
柔:封底:这些人那些事:新甘光渔寮尾
现居百万镇的张北琛(左、80岁)与李群熙是昔日渔寮尾老友记,他的旧居就在现今肯德基餐厅一处,两人同是宽中校友,70载同窗情谊至今不变。(李玉萍摄)
柔:封底:这些人那些事:新甘光渔寮尾
许伟广(前排中)与镇安古庙众理事,致力于传承及发扬华族民俗文化;前排左起副主席黄文强与陈昱峰、总务蔡家雄(右二起)、副主席吴芝强;后排左二为锣鼓队主任黄来天,右二是署理主席陈顺光。(李玉萍摄)
柔:封底:这些人那些事:新甘光渔寮尾
供奉在镇安古庙外的虎爷神,其虎穴有一个特点,即虎穴是用从海里打捞起来的海石叠筑而成,其色调与形态有别于一般石头。(李玉萍摄)

柔:封底:这些人那些事:新甘光渔寮尾50年代的新甘光渔寮尾,沿海都是浮脚亚答屋。(取自镇安古庙80周年纪念特刊)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