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华人宗教场所,除了常见的佛堂、神庙和教堂,还有常被误认为寺庙的“善堂”。善堂源自中国潮汕地区,虽然也供奉民间信仰的祖师和神灵,举办祭祀、普渡和扶乩,但其主要宗旨是进行救济工作,是带有宗教色彩的民间慈善组织。
ADVERTISEMENT
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本期的〈这些人,那些事〉,访问了麻坡修德善堂发起人的后代温昭隆(80岁),听他娓娓道来这一潮人善堂如何在麻坡落地扎根。
麻坡修德善堂全称为“修德善堂麻坡分堂”,其总堂为新加坡修德善堂养心社,创立于1916年,是新加坡第一所潮人善堂。总堂的香火源自中国潮安大吴修德善堂养心社,以弘扬宋朝高僧大峰祖师的济世精神为宗旨。
在日据时期,新加坡潮人善堂是少数被允许继续活动的民间机构。当时,修德善堂总堂与其他善堂联合成立了“蓝十字中华善堂救济总会”,集合潮籍精英群起救灾,帮助黎民百姓及收尸安葬。
这段历史使得修德善堂总堂在战后社员倍增,在新加坡增设了两个分堂,也在马六甲、麻坡、笨珍和槟城增设了4个分堂,形成了马新两地一总六分堂的庞大规模。
温昭隆:难忘施水济民经历
谈及为何在麻坡设立分堂,温昭隆透露,其父亲温和平在南来前,就经常在潮汕澄海的善堂活动,因此对善堂的运作颇为熟悉。当时,马六甲修德善堂主席温虎干向其父亲提出在麻坡设立分堂的提议,其父亲欣然答应,并与其他14名麻坡善长共同筹备,于1961年成立了修德善堂麻坡分堂。
麻坡修德善堂创立之初仅是一个简陋的浮脚屋,但并不阻碍其发挥行善功能。温昭隆印象最深刻的是善堂施水济民的经历。
1963年3月,马来半岛遭逢干旱天气,各地区水荒严重。修德善堂从5月开始施水救援,通过拖船从麻河上游取水,然后以罗里分派给麻坡市区居民、中化中学师生和各地安老院。
当时,温和平担任施水委员会总务和义工主任,每天4趟将水运往市区,救援活动持续了22天。据温昭隆回忆,类似的施水救援活动曾进行过两次。
正式注册使行政财政更透明
修德善堂在1960年代是少数向政府注册的麻坡社团,正式注册使得其内部行政结构及财政更为透明,也更取得民众信任。
早期善堂以施棺赠葬、施粥和赈灾为主,1966年设立中医施药部,免费提供中医看诊及取药。2009年,再成立“修德善堂慈善机构”,将慈善业务和堂务划分开来,让涵盖医疗、教育、赈灾和救济贫苦的慈善工作进展得更具规模。
也是在这一个时期,修德善堂的慈善工作更为麻坡人所知,也吸引更多新血加入。
林威源:疫期突破障碍送物资
林威源(38岁)是在2012年获得祖师点名成为善堂委员。起初,他想找一个踏实的信仰和组织来做善事,后来发现善堂无论贫富、年龄都可以共同行善。
他最难以忘怀冠病疫情期间,善堂突破各种障碍,将物资送给有需要的群体和政府机构的经历。
去年麻坡岭嘉新村发生大水灾,善堂也接获许多商家和善心人士捐赠物资,林威源与其他委员连续几天将物资送往临时疏散中心,过程不仅需要与时间赛跑,还要经过淹水的危险区域,让他一度担心自己是否能安全返回家中。
虽然救灾过程惊险,他仍效仿祖师助人为善的精神,继续在善堂服务。
许佑强:真真实实帮到人最开心
麻坡修德善堂保留了潮人善堂的特色,设有经乐股,即在法会、丧礼或功德会上诵经,主持礼佛供奉的仪式。这一部门师承相沿,从小栽培一批年轻人接棒。
善堂的行政主管许佑强(52岁)自7岁起,就跟着舅舅到善堂学念经。他透露,由于善堂的信仰融合了儒释道,因此他们既读儒家《劝世文》,也读《药师经》和《心经》。
他笑着说:“当时我们一个星期两次坐巴士来善堂,念完经还能吃一碗粥,得到20仙。”
随着年龄的增长,经乐股的少年逐渐意识到善堂经费应该用于慈善用途,因此他们自愿骑自行车前来上课,不再接受粥和钱。这些少年后来也参与了善堂的救灾活动,协助搬运米粮和物资。
许佑强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为善堂的一员。他坦言,成长于善堂的孩子对这个地方有着深厚的感情,成年后自然会回到善堂,继承前人的慈善事业。
“善堂真真实实帮助到人,这是善堂子弟最开心的事。我们的宗旨是,别人捐出1令吉,我们至少要捐出去90仙来帮助他人。”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