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鑾21日訊)上世紀80年代啟用的居鑾公共巴剎每個角落都充滿著居鑾情懷,昔日人山人海的景象隨著時間的挪移,早已不復存在。
啟用迄今逾30年的公共巴剎內,設有蔬果攤、乾糧攤、雜貨區、熟食區等,讓當地居民選購食材,同時也讓攤販賺取收入,維持生活開銷,但樓上部分攤位甚至已閒置逾10年,出現漏水、陰暗等問題。
ADVERTISEMENT
為了讓陳舊的巴剎注入新元素,本地藝術工作者陳建泯花了近1個月半構思,並在志工團隊的合作下,在上述巴剎舉辦展覽“巴剎實驗場”。
展覽日期為1月20日至2月25日,早上10時至傍晚6時,參展作品包括鋁箔紙製成的模擬攤位、垃圾槽等。
開幕當天的活動還包括:巴剎及展覽導覽、開幕暨座談、獨立短片放映與討論等。
陳建泯昨日致開幕詞時指出,很多年輕一代的居鑾人可能不知道居鑾有這個地方,樓上以前都是一間間店面,早期的前輩不太喜歡來樓上,因為不通風。隨著攤販逐漸減少,樓上原有的租客就搬到樓下。
“空間很大,但我們不敢一來就搞太多東西,所以先從店面進駐,我們透過租店面,跟其他攤販成為朋友,與他們聊天,瞭解巴剎30多年來的有趣之處再投入展覽中。”
他說,首次辦偏向社區的展覽,以外來者的角度,蒐集攤販們的口述,但久而久之,就把自己當成他們的一員,但對於創作而言,能拉進彼此的距離。
“巴剎是一個公共空間,不是私人藝術空間,涉及不同族群,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就要取到一個平衡點。”
陳建泯也在座談會結束後受訪時表示,在與攤販的溝通過程中,取得創作靈感,豐富作品資料。
提及未來的創作方向時,他指出,未來的創作會用鋁箔紙作為材料,把日常用品轉換成紙紮物品,將活人的物件轉換成死後的想象,讓人們再觀察自己的日常生活。
他表示,先觀察民眾對上述展覽的反映,還有之後駐紮進來的狀態。若反映良好,接下來會邀請攤販一起創作,完成工作坊作品。
“創作就是把虛的東西,變成實的東西,以後的作品會以空間為主。”
聯辦單位入眾團隊代表張健毅指出,居鑾公共巴剎有魅力的地方在於,雖然它已荒廢,但是它尚運作中。榮幸申請到永續發展撥款,所以有機會到巴剎開展。
“樓下雖然是攤販的日常生活,所以我們在這裡要非常地小心,保持尊重,把姿態放平,希望透過藝術的角度,多跟他們溝通。”
他說,此次以設計的理念是很難得的機會,希望大家都參與,畢竟這是公共巴剎。
“希望透過這個方式,讓大家換個方式去了解,去看巴剎,有很多可能性去改這個巴剎,也是在這個框架之下,我們有機會學習。”
來自中國西安的策展人張大海近日前來我國旅遊,同時瞭解本地藝術生態,當朋友告知巴剎有展覽,他便前來觀展。
他受訪時指出,居鑾公共巴剎跟西安的巴剎不同之處是建築形式,西安的巴剎是一層式建築,而居鑾公共巴剎則有較高的樓層。
張大海說,如果只看作品,不太能夠理解藝術家想表達的理念,但透過藝術家的講解,能夠更瞭解作品背後的故事,包括製作過程、選擇材料等。
“展覽屬於偏社區的項目,聽很多當地朋友說,大家都不來買巴剎,都是去超市,但是在中國,我還是會去菜市場買菜,賣的東西差不多吧。”
他認為,展覽上較喜歡的作品為垃圾槽;巴剎空間大,可放置更多的作品,供民眾討論。
另一方面,居鑾區國會議員黃書琪受訪時指出,早前帶著來自不同隊伍的建築師及設計師,來居鑾公共巴剎勘察,希望他們在整修巴剎方面給予專業意見。
她說,在2019年就開始策劃整修該巴剎,目前數個不同的團隊,包括建築師公會都在探討一些計劃,且直接跟市議會接洽。
“永續發展撥款是給每個國會選區的,所以我們的部分撥款是給此展覽的,我幫忙牽線。”
值得一提的是,新紀元大學學院講師伍玉恬及周兆鴻也在現場與民眾探討《地方有藝事:談社區藝術計劃的實踐經驗與反思》及《到巴剎起鬨!論巴剎作為一種公共空間的重構媒介》。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