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3年,中國福建晉江林格的一名賣醃菜的20歲小夥子楊仁傳,為免父母反對而和友人偷偷登上駛往南洋的船隻。三個月後,經麻坡輾轉來到昔加末工作掙錢,10年後回到中國晉江,再於1909年和1914年把6名弟弟帶到馬來亞,繼續楊家兄弟在昔加末的故事。
楊家兄弟是最早到昔加末落地生根的一批華裔,並見證昔加末近130年來的歷史,經歷英殖民,日軍入侵時代,留下許多文物如“保生大帝百年金身”、扶乩百年輦轎、昔市老店“楊正春”、“火較”楊家村等。
ADVERTISEMENT
昔加末楊氏公會前任會長楊昔集(85歲)對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表示,祖父楊仁傳(1873-1954年)於1893年首抵昔加末時,是在麻坡路甘榜格默列當伐木工人,後來在鄰近的甘榜祿布峇都開間小店,併到麻坡採購錘子、刀、針和衣服等物品,也讓村民以物易物。
楊昔集:“榮裕”收留南來族親
楊昔集說,祖父1903年首返中國,並與祖母蔡笞結婚;後於1909年,帶著祖父的二弟楊仁陞、四弟楊仁秀和五弟楊仁通來到馬來亞,還包括一具高外祖父吳基坦(曾祖母吳德美的父親),制於1902年的保生大帝金身。
他表示,1911年祖父把小店搬到昔市木橋附近河岸,後於1913年初租下昔市蘇丹街28號店,並命名為“榮裕”作為楊家大屋,收留南來的族親,後於1931年租下昔市亞旺街2號店。
他說,祖父於1914年再度返回中國,並在當年把妻子、兩個兒子、三弟楊仁滔、六弟楊仁職和七弟楊仁賓等帶到馬來亞。祖父於1937年在昔市依斯邁購地建店,並於1939創設寶號楊正春,售賣碗碟家庭用品。
他說,他的叔伯們和多位堂兄弟都曾在楊正春店幫忙。他記得日軍投降後,他曾協助父親楊思溫在店裡製作肥皂和蠟燭售賣。
他表示,楊正春在英殖民政府實施新村政策時改售建材,如今則轉型為機械五金,目前由其堂姪楊建文掌店。
楊建文表示,曾祖父楊仁傳做生意時用水牛運貨,某年賣走一頭年邁老牛給屠夫,豈料當晚老牛竟然脫綁走回來,自此曾祖父就不吃牛肉,而他和兩名兄長等迄今遵循不吃牛肉的祖訓。
楊定國:購地開闢楊家村
楊定國(70歲)表示,祖父楊仁賓(1890-1959年,楊仁傳的七弟)於1927年,向一位宋老闆購下昔市亞羅拉路一塊地皮(現昔市消拯局旁)逐步闢為楊家村。
他表示,宋氏家族在新加坡擁有餅乾廠,而在馬來亞包括昔加末有幾處房產。宋氏家族非常喜歡並信任其祖父,並讓他擔任收租員。
他說,宋氏家族在昔市亞羅拉路旁一畝半地段,村裡有幾棟樓房,其中建於1914年的木屋是昔市首所英語學校–政府英語學校(GES)。目前,現該木屋由二伯公楊文陞的後人居住。
他表示,1929年,祖父用宋老闆在新加坡倉庫的剩餘材料,在楊家村建立亞羅拉路牌10號高腳木樓,有3個大廳和4個臥室,底層是一個大廚房,前面是一個開闊的大院子,並把家宅命名為“楊正美”,同時也建幾間木屋出租。
他表示,從1940年至1970年間,楊家村共有8棟樓房,容納15戶家庭和至少200名居民,主要由楊氏家族及其親屬居住。
每年慶祝保生大帝神誕
他表示,1935年祖父在家宅設立家族祭壇。自伯公楊仁傳於1954年1月去世後,楊家每年農曆三月十二至十四慶祝的保生大帝神誕,也在同年移至楊家村舉行迄今,此地並也成為楊氏家族聚集地。
他說,今年4月,他的五姑金花、五叔思慶、八叔福書、九叔美珍和麼叔清波聯著《楊仁賓家族子女們的美好回憶集》出版,而他之也參與此書蒐集資料。
聚集地被稱為“火較”
昔市晉江楊氏家族聚集地被稱為楊家村,也被楊氏族親稱為“火較”(發電機)。
楊定國表示,祖父第二任妻子王金定的哥哥王志成(Ong Chee Seng,譯音)曾在該區經營汽水生意,結束生意留下一臺發電機為社區發電,因此族親們迄今也叫該區為火較。
他說,1949年楊正美家壇的保生大帝,邀請九皇爺到火較為皇神祝壽,並於1961年把九皇爺神誕遷往大悲水宮迄今。
他表示,大悲水宮九皇爺慶委會,每年都在神誕期間都到楊正美邀請保生大帝輦轎前往九皇爺大殿,再於神誕結束後用輦轎請九皇爺問乩。
他表示,輦轎扶乩的方式,是由兩名楊氏族親或近親允當“桌頭”,合持轎槓在桌上飛文,再辨別字句解釋乩文。在他之前,多位楊氏先輩包括祖父,都是保生大帝輦轎的桌頭。
他說,保生大帝是楊氏家族的家神,很多大小事都得請示神明,例如當年日侵時代也在神明指示下,到武吉仕砵一座小山頭暫避。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