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座城鎮最早成型的街道,幾乎都是“巴剎街”,即在當時以提供人們生活必需品的巴剎為主心骨而衍生的街道。
如果說居鑾有什麼代表性的地方,那一定是當年的巴剎街。
ADVERTISEMENT
這條被民間稱作“后街”的巴剎街有著上百年曆史,是居鑾的第一條街道,名副其實的“老街”,曾是居鑾社會互動的重要紐帶,繁華且充滿生機的地方。
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本期的《這些人,那些事》,帶領讀者認識這條充滿歷史韻味的古老街道,通過回憶,重新喚起那份美好。
又稱“巴剎街”
根據記載,居鑾火車站於1910年開始建設,並於隔年建竣通車,帶動了居鑾迅速發展,人口也隨之逐步增加。
到了1916年前後,21棟並列的雙層磚木店鋪在火車鐵路旁築起,店鋪街的末端是一個露天巴剎,因此這條街道也就被命名為“巴剎街”。
孫福盛:英殖民政府1913年規劃建房
文史工作者孫福盛指出,根據歷史資料,英殖民政府於1913年開始規劃房屋建設計劃,在鐵路西側,共31個店屋單位提出申請,這也是巴剎街、峇株巴轄路和明吉摩路的雛形。
他說,位於巴剎街的雙層並列店屋於1916年建竣,華人居民稱之為“后街”。
他表示,鐵路鋪設的緣故,將居鑾分隔成了東、西兩個點,往西是巴剎街,另一個是以毛申律為主的區域。
孫福盛指出,當年的巴剎街,街尾是露天巴剎,另一端是警察局,街道中間則是流動小販的市集。
其中一店為最早馬來學校
他表示,雖然當地多數是華裔在生活和經商,但其實根據馬來學者的研究,居鑾最早的馬來學校,就坐落在巴剎街的其中一間店鋪。
“不僅如此,當時的巴剎街內也有一間錫克人的膜拜場所,如今已搬遷至豐盛港路路旁的一座獨立建築。”
他說,當時巴剎街相當繁華熱鬧,有巴剎、學校、膜拜場所、售賣各類必需品的商鋪和咖啡店等,甚至還有鴉片館、煙館和賭館。
“美中美”“瓊福興” 鑾咖啡粉先驅
孫福盛指出,二戰後,巴剎街出現了2座咖啡粉廠,即當年著名的“美中美”和“瓊福興”咖啡粉廠,它們可說是居鑾咖啡粉製造業的先驅。居鑾有名的電視機牌咖啡粉創始人已故吳東土,當年正是“瓊福興”咖啡粉廠的推銷員。
“當年,這2座咖啡粉廠位於兩排店屋的正對面,‘瓊福興’是門牌16號,而‘美中美’是門牌15號”。
他說,“瓊福興咖啡粉”的後人吳禮明向他透露,其先父吳聖義曾告知,該廠成立於1946年,是瓊州人和福建人所聯合創辦。
他續說,目前仍有在經營的“美中美咖啡粉”是居鑾老字號的咖啡粉,第一代創辦人是鄭志遠。
設有最早2汽水廠
除了咖啡粉廠以外,當年的巴剎街還有居鑾最早的2家汽水廠。
孫福盛指出,這2家汽水廠分別坐落於門牌13號和17號,一家是生產“飛機標”飲料的“新源成汽水有限公司”,另一家是生產“星嘜”飲料的“亞洲飲料公司”,它們分別由2名海南籍人士龍甫彥和周朝棟經營。
他說,不僅如此,當年巴剎街內還有一家相館名為“二我照相館”。這家相館由許姓老闆創設,位於巴剎街右側第一棟建築物,為居鑾各種重要慶典活動提供攝影服務。
隨著新興商區崛起沒落
根據資料,1920年代後,沿著鐵路幹線興建的依斯邁街、火車頭街和毛申律上端商店崛起。1930年代南峇街出現,1940年代毛申律左邊商店建成,1950年代毛申律中段商店、拿督張秀科街、東姑馬哥打依斯邁街和甲丹阿末街等商店建築物相繼冒現。
如今,隨著時代的變遷,新興的商業區彷彿如雨後春筍般崛起,一路往哈芝馬南區和外圍擴展,巴剎街已不再如當年般是居鑾的繁華之地。它雖然位處市區的必經之路,卻已沒有了往日喧囂和熱鬧的面貌,曾經熙熙攘攘的人群,彷彿已消散在歲月長河中。
如今成沒了巴剎的巴剎街
如今在巴剎街營業的,以汽車維修和相關行業的店鋪居多,另有觀賞魚店、駕駛學院、中藥店等。露天巴剎則早已搬到其他地點營業,這裡成了一條沒有巴剎的巴剎街。
孫福盛說,巴剎街從來沒有被人們所遺忘,依然有不少商家在這裡營業,它只是從過去承包人們的柴米油鹽,蛻變成如今售賣特定商品的商區。
瓊州會館 居鑾最早成立會館
坐落在巴剎街後排明吉摩街的居鑾瓊州會館(即如今的海南會館),成立於1936年,是居鑾最早成立的會館。
會長廖雅瓊指出,會館一開始僅有2間店面,當時會館一樓為天后宮,樓上則為會員活動空間。隨後在先賢的努力下,於1965年改建成5層樓瓊州大廈。
她說,早年當地是居鑾的主要商區,同鄉都為擁有自己的大廈而感到自豪,可是隨著時代變遷,明吉摩路車水馬龍,停車位甚難尋得,有時為免會員感到不方便,他們會將活動移到其他地點舉行。
劉亞蘭:早年巴剎街有流動小販很熱鬧
72歲的劉亞蘭自懂事起至8歲前都在巴剎街生活。
她回憶當年隨母親從八英里的園坵搬到巴剎街“強電器”樓上,與外婆、舅舅和舅母一起住在一間房間,租金是15令吉。
“那時候合租房子空間狹小,房間內的隔音很差,稍微有一點大動靜,大家都會聽到。”
她也說,早年的巴剎街很熱鬧,街道上有流動小販,在店屋樓上打麻將的人會用一條繩子吊著小籃筐從窗口緩緩降落,小販就會將熱騰騰的油條放入籃子,讓對方往上拉。
劉亞蘭的丈夫彭偉君(80歲)的祖父與父親也在巴剎街生活過一陣子。
他說,先父曾告知自己當年隨祖父從拉央拉央園坵搬遷到巴剎街租房居住,可能是因為他小時候很調皮,曾從店屋樓梯滾下受傷,祖父才帶著一家大小搬到葉淘沙村的現址。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