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竹”为名的峇株巴辖巴力务鲁,早年陆路交通不便,村民们主要通过“水路”乘舢舨渡河外出,但随着地方上建桥修路迅速发展,如今村内早已不见竹子及舢舨。
ADVERTISEMENT
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本期〈这些人,那些事〉,来到峇株巴辖的华裔重组村――巴力务鲁(Parit Buloh)。
在当地新邦加南河河畔的巴力务鲁大沟旁,早年长着两簇多达数十根的大竹子,因此这个村子便以“竹”(Buloh)来命名。
“水路”已成老村民集体记忆
在1960年代,巴力务鲁通往明鲁的道路窄小,车辆无法通行,所以村民多数都是乘搭舢舨渡河,通过“水路”前往峇株巴辖市区,成为当地老一辈村民的集体记忆。
但时至今日,巴力务鲁路及巴力务鲁桥已成为连接中江路及居銮路的交通要道,村子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
林天旺:沟旁竹子令村民饱受水患
巴力务鲁首任村长兼普乐学校董事长林天旺(72岁)表示,他在2016年巴力务鲁成为重组村后出任村长,当时村内已不见竹子的踪迹。
他回忆说,在1970年代,大沟旁的大竹子长达数十呎,许多竹叶及小竹子伸入小河中,导致水流不通而发生水患,令村民饱受困扰。
“当时我是明鲁村委会成员,负责巴力务鲁的事务,所以便应村民的要求,用挖泥机铲除竹子,不料过后竹子又再度生长。”
他后来再出动重型“神手”,将河边竹子连根拔起,才一劳永逸解决当地竹子酿成的水患问题。
“后来村内只有一些园地还有竹子,但也陆续被村民铲除了,因为竹子生长很快,而且还会藏蛇,所以村民都不爱种竹,巴力务鲁也成为了没有竹子的竹村。”
他透露,早年巴力务鲁附近长满硕莪树,村民都用硕莪树的叶子编成亚答屋屋顶,村内亚答屋林立,后来才渐渐出现梓片及瓦片屋顶。
乘舢舨渡河 80年代末才有陆路
以前巴力务鲁的陆路交通不便,许多村民都是从村内骑脚车或摩托车到河边,然后乘搭舢舨渡过新邦加南河,再乘搭巴士前往市区。
林天旺说,当年村民们都是乘坐马来船夫的小舢舨渡河,而杂货店则拥有大舢舨,可以载货进入村子。
他说,以前每当村内办丧事时,杂货店老板也会出动大舢舨协助村民运载棺木。
“巴力务鲁通往明鲁的道路,到了70年代才加宽及允许车辆通行,但红泥路依然很不方便,所以不少村民仍使用水路出入市区,直到80年代末才改用陆路。”
他透露,早年许多村内的学生都通过水路,到居銮路文西苏莱曼国中上学,在陆路开放后,便有越来越多学生前往中江区的国中就读。
他指出,乘船渡河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尤其下雨时水流相当湍急,所以每逢阴天快要下雨时,校长都会允许学生提早放学回家,而且学校还为学生提供救生衣以策安全。
“记得当年还有一些女生投诉,指顽皮的男生在渡河时喜欢摇晃舢舨,令女生提心吊胆,所以后来许多学生都自行骑脚车到中江路路口,然后再搭巴士去中江上学。”
开通陆路 地价涨数十倍
在已故前四加亭国会议员丹斯里莫哈末阿兹争取下,巴力务鲁桥及新路工程于2009年完工启用后,全面带动了巴力务鲁的地方发展。
林天旺指出,在建桥修路后,舢舨服务便已绝迹,民众可以从中江路开车经过当地直通居銮路,所以地价上涨数十倍,而且还兴建了新工厂。
“本地惟一的华小普乐学校,也迎来了更多外来学生,人数从70多人增至高峰期的180多人,而且目前仍保持在160多人。”
他说,在1997年,普乐学校董家协免费用校车载送学生上课,荣获华教组织最高荣誉的“林连玉精神奖”,目前董家协依然赞助全校学生免费早餐,以吸引更多学生就读。
陈志华:马来同胞搬迁舢舨绝迹
巴力务鲁村长陈志华(56岁)表示,当年有几户马来家庭在河边提供乘船服务,早期每趟10仙,后来涨至20仙,而学生则有半价优惠。
“以前村内有大约7户马来家庭,但后来马来同胞都陆续将园地变卖后搬迁,而且村内也见不到舢舨了。”
他指出,目前巴力务鲁只剩下1户马来村民,而华裔村民则有70多户。
他说,在今年3月的柔州大水灾中,巴力务鲁有半个村子饱受水患之苦,因此村委会除了申请重修及加宽村内道路,也会提昇水沟成为洋灰沟以防水灾。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