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山27日訊)宜興紫砂壺資深收藏家吳伯泉透露,人們可從紫砂壼的外型、煉土、制壼工具、制壼技術、窯燒及章款等,來分辨一個好的純手工紫砂壼。
柔佛州茶藝協會昨晚在新山書法館主辦“紫砂壺專題講座—宜興早期壺事典”。來自臺灣,壺壇雅號為“標準壺”的吳伯泉在會上開講時,這麼表示。
ADVERTISEMENT
吳伯泉是《早期壺事典“貳”》的召集人,擔任《早期壺事典“叄”》、《標準壺世界》主編,也是《普洱壺藝雜誌》特約主筆。
他在會上介紹中國不同時期,包括從清朝至文革時期生產和製造的純手工制紫砂壼,並傳授眾人如何辨別。
他指出,一般而言,人們可從外觀判斷紫砂壼的製作年份,例如可從紫砂壼的蓋子接縫處,判斷紫砂壼的製造年份。另一個最簡單的判斷方法,是根據壼身,如壼底的章款特徵來辨識。
他舉例,要分辨純手工和半手工製作的紫砂壼,還可看壼的內部。若是手工壼,裡面會出現工具痕,並留下陶手的製作習慣。
為了讓紫砂壼收藏愛好者更清楚瞭解各類早期紫砂壼,吳伯泉透露,他將於2024年出版兩本關於早期紫砂壼的工具書。
另外,吳伯泉指出,中國早年個人落款製造的紫砂壼,一般是供外銷,為了不突出個人主義,因此,人名款是印在壼蓋內部,而非在壼底部。
吳伯泉談到,他本身在臺灣收藏紫砂壼一段時間後,有日突然發現一些紫砂壼蓋內部有人名款,一直無法尋得答案,直至他到中國宜興考察落款“庭記”的水平壼,方悉是資深陶手王庭梅所製作,終獲解開謎底。
他說,水平壼是紫砂壼的其中一種,生產時間最長,生產量也最大。目前,有內款“庭記”的水平壼,是許多收藏家夢寐以求收藏的,價值極高。
另一方面,柔佛州茶藝協會會長黃政傑透露,這是新山35年來 第一場專家級的“紫砂壺專題講座”,講座會共吸引報名50人報名,反應熱烈。
他表示,過去這些年,吳伯泉數十次到訪宜興市丁蜀鎮,面對面與紫砂壺老技師、資深陶手、工藝美術師深入交流採訪,深度探討制壺的技藝、傳承、煉土、制壺工具、窯燒。
他提到,此次,吳伯泉還帶來他珍藏的紫砂壺與在場茶友、紫砂壺愛好者交流。
大會在講座會開始之前,安排紀念品移交儀式,黃政傑聯合署理會長林文興、 副會長羅升隆贈送紀念品予吳伯泉,陪同者包括《早期壺事典“叄”》及《標準壺世界》召集人董育書。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