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下旬,批卷组长在群组中提醒组员记得携带平板电脑出席会议。这是从未有过的事,组员纷纷猜测,有者希望会是惊喜,而不是惊吓,然而组长始终卖关子。
原来,教育部又有新花招,今年的批卷老师不像以往那样,每人会获派一份“纸本批卷准则”,供作练习批卷与参考之用。
ADVERTISEMENT
换句话说,一连4天的受训,组员天天得启动电脑盯着荧幕, 一边聆听组长的教导,一边勤做笔记,整个培训过程可说是吃力不讨好。
坦言,旧组员无不对“电子版批卷准则”怨声载道,刚加入批卷小组的新组员则高喊“误上贼船”。
开会首日,组员便感受到薄待之遇。
教育部自3年前实行“线上批卷”后,为数不少的资深批卷组员陆续选择离队,所给的理由是不堪“线上批卷”工作折腾身心,伤害视力,而酬劳不足补偿死去的脑细胞。
至于留在小组的批卷组员尚能接受“线上批卷”的挑战,尝试一边参考“纸本批卷准则”,一边在线上批改考生试卷的新常态。
今年,教育部毫无预警地只提供“电子版批卷准则”,新旧组员皆感到愕然。
虽然,组长有传授批卷时的数种“妙招”,惟实际效果远远地不如有“纸本批卷准则”在身边供参阅来得有效和方便。
试想想,组员不时得在“线上试卷”和“电子版批卷准则”之间往返,费时又耗神,长时间“切换画面”让双眼饱受折磨,增加近视的度数,让每位组员更加怀念昔日的“纸本批卷准则”。
“线上批卷”确实节省了可观的费用,教育部理应把部分的钱,用于改善和增加批卷老师的福利。
事与愿违的,教育部此举似乎在剥削批卷老师应有的福利,加重批卷老师的工作负担,甚至刻薄任劳任怨的批卷老师,叫老师们情何以堪。
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难为了马儿!
投稿须知:
■来稿可电邮([email protected])至本报新山办事处;
■来稿可用笔名发表,但必须附上真实中英文姓名、身份证号码、通讯地址与电话,以及银行帐号(汇稿费用);
■投稿内容不可涉及包括宗教、种族等敏感课题;
■字数限800字;
■编辑对来稿内容,有修整的权力;
■本须知若有未尽善处,本报有权随时增删之。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