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佛州3月初發生嚴重水患,多個縣屬都成澤國,其中峇株巴轄縣的災情最嚴重,被疏散的災黎也最多,峇株巴轄河的水位更是超越了危險水平。
ADVERTISEMENT
水患過了半個月後,峇縣尚有兩萬多人滯留在疏散中心無法返回家園,這顯示峇株不只市區受到水災威脅,如今郊區的災情比以往更惡化,在在反映峇縣的治水工程已是刻不容緩。
根據州政府估計,這次水襲柔佛,僅是對道路,橋樑,電纜和其他公共設施所造成的破壞和損失就高達1億6800萬令吉。可以想象災民住家被淹導致的財物損失,以及整個社會在水災期間蒙受的經濟損失,肯定要多出幾個億!
這次的大水為患,雖說導因是降雨量超標所致,但不容否認的是,過去多年來峇株一雨成災已是司空見慣,低窪地區的居民聞雨色變,若適逢漲潮,那簡直就是“坐以待災” 。
如今氣候變化引發的水患,已經不是當局緊急撥款購買抽水機就能解決的。從2006年南馬大水災至今已過了17年,在這漫長的十多年歲月裡,我們對救災做出努力,可是對防災似乎一籌莫展。
預防勝於治療,此番水災襲擊了柔佛每個縣屬,州內多條河流的水位都超過危險水平線,河流堵塞或河床因淤泥導致日淺而釀成河水倒灌,當局有必要定期清理監督,鄉區的主要水溝和溪流也同樣必須確保通暢,而不是雜草叢生造成“與水爭地”。
至於各地的水壩,在經過鑑定後若需要建更高的泥牆,工程也必須即刻付諸實行,以便能容納更大的雨量,甚至應該開闢更多積水區,必須牢記不要因發展之名,最後導致雨水無處可流,結果是我們被大自然狠狠反擊。
我們無法控制雨量,但我們應該想辦法引導流水,這就包括修建更多排水道和提升已經無法應付時需的排水系統,特別是在低窪地區,以便把突如其來的過量雨水,通過有效的管道洩出河流通向大海。
水淹柔佛也折射出,無論是州政府或聯邦政府,都沒有從2006年南馬大水災中吸取教訓,畢竟過去的十多年裡,又何曾看過有推行任何全面和完整的長遠治水計劃?
為了避免柔佛子民再受水困,州政府和聯邦政府必須儘速聯手探討和制定防洪防水大計。涉及州內幾百萬人生活素質和安危的治水工程,耗費肯定是以億計,不管是耗時耗資耗力,州政府都必須獲得聯邦政府的支援和配合。
柔佛州內未來的任何發展計劃,更必須考量到防水措施,過度開發必將破壞環境生態,最終是每個人都要承擔一雨成災的苦果,柔佛子民又怎能眼睜睜看著有“天府之州”美譽的柔佛,毀在我們自己的手中呢?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