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神的嘉年華會,2023癸卯年柔佛古廟遊神落幕了!
今年這場遊神盛會圓滿舉辦,最成功之處,在於柔佛蘇丹依布拉欣陛下第4次,並在最關鍵的時刻駕臨這場盛會,為153年柔佛遊神史上再寫下新的一章。
ADVERTISEMENT
這是在冠病疫情肆虐3年之後再度登場的大規模盛會,共吸引了30萬人參與,由此再體現新山華人對這場最具民族性民俗文化的落力支持。
這場被視為中華文化新山化的民俗活動中,在新山中華公會與五幫會館通力合作下,總算讓新山華人度過一個最圓滿的新年。
歷史上,新山華人這場道地的民俗活動華文名稱,在長達153年的歷史演變中,一再出現各種不一的名稱,而官方的英巫文的名稱雖略有更動,但基本一直是“Chingay”來概括之。
第一個華文名稱“柔佛賽神”,出現於1881年出版的【叻報】,當時有關的新聞報導全文如下:
“柔佛地方向例每年於正月二十日為賽神之期,儀仗搖風,旌旗映日,更召名優往為演劇,亦可算窮荒小島之繁華世界,本日該處賽會之期已屆,諒今春風景當不減於曩年,蓋往觀乎得以及時行樂也。”
青年學者莫家浩博士於2017年,出版了一本名為【戰前有關柔佛古廟遊神文獻資料輯錄】書,書中引述了戰前各華文報對柔佛古廟遊神的報導,當時在不同年代即,有下列諸多不同的遊神名稱,如“柔佛賽會”、“柔佛迎神”、“柔佛會景”、“迎神賽會”、“柔佛迎神出遊”、“柔佛春遊”、“新正新山迎神”等。
1997年出版由吳華編輯的【柔佛古廟專輯】,在刊出的幾篇遊神文章大都以“新山遊神”稱呼這遊神盛會。
“人與神嘉年華會”則是中國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曾玲於2007年,受邀出席柔佛古廟遊神後所下的另一名稱,有人形容這是神來之筆,把這盛會的內涵形象概括出來。
此後,“人與神嘉年華會”概念,就根植在不少人的心目中。
2008年2月24日,為響應曾玲教授的召喚,新山中華公會與柔佛古廟聯辦一場題為“神與人的嘉年會”國際研討會,把這課題的探討推向新的高度,鄭良樹教授受邀在會上發表演講。
然而,此後多年至今,仍以柔佛古廟眾神出遊稱之,以保持一貫的傳統及宗教性。
對於這一點,新山中華公會等華團一向把關很好,絕不妥協。因此,對於非華人或非華人民俗文化的活動,一概拒之參加遊神活動。
至於英巫文遊神名稱,基於歷史因素與國情,現仍繼用“Chingay”。
2012年,柔佛古廟遊神獲頒馬來西亞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獎狀上就有特大的Chingay等文字,今年新山中華公會秉承傳統,繼以“Pesta Perarakan Chingay Johor Bahru”向有關當局申請出遊準證。
“Chingay”最早使用於檳城,意即妝藝,也就是大家熟悉的檳城大旗鼓,其實它來自福建話的“真藝”。新加坡於1973年2月4日開始舉行至今的“新年妝藝大遊行”,就是一場Chingay活動,絲毫與宗教無關。
柔佛古廟遊神雖然在官方用詞“Chingay”,但絲毫未減其宗教色彩,其實從一開始至今,它就是一場名符其實的“人與神的嘉年華會”。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