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新山市长拿督莫哈末诺阿占为新山人捎来一个好消息,他宣布将在罗咪街印裔穆斯林清真寺后巷,打造一道壁画走廊 ,以推广新山的文化与历史遗产。
他说:“该壁画走廊,除了能美化景观及环境,也将成为拍照打卡点,以向柔佛州青年传达历史知识的管道。”
ADVERTISEMENT
这是一个好主意,将进一步推广本地壁画的打造工作。
这条小巷,从这座印裔清真寺开始,延伸至部分直律街后巷。它历史悠久,无街名,早前仅供车辆停放。
新山老城区街道提升工程开展也让它也受惠,工程完成后,车辆不许进入,仅供行人行走。整排店屋后墙粉刷后焕然一新,可是,因欠缺管理,结果竟成为涂鸦者发挥想像空间所在之处,非但没有为这个城市“增美”而是“添乱”。
配合市政厅近期推出的为新山老城区400多间店屋除旧刷新,这一条小巷现今再度换上新颜,就看市政厅在未来怎样落实市长所说,把它蜕变为一道壁画走廊的梦想。
作为大马第二大城市的新山,若与国内其他大城市相比,在壁画的设想与开发工作上相对落后,甚至比不上州内的麻坡、居銮、新邦冷金及加沙巴沙威等地,是时候迎头赶超了。
壁画早于文字,它是人类最早发明之一。现今无论在东方或西方的壁画,都能反映创作时的历史环境、文化风情、宗教信仰、审美风格等。它是一个城市重要的象征,任何现代化的城市,都不能没有壁画衬托与点缀。
新山第一幅壁画始于何时,今已不可考。
立陶宛画家恩尼斯于2013年底带来的两幅壁画,“转弯遇到匪”及“姐弟共骑”或许是开始了新山城市化与现代城市的接轨,第一次有了现代城市的象征:壁画。
这事件最大的冲击,还在于新山市政厅粗糙的处理手法,以所谓的没有申请批准为由,竟相继把它涂掉,结果引发反弹,幸好是坏事变好事,引发了民间的涂鸦活动,至今犹然。与此同时,也带动传统壁画持续出现,为今天新山市容注入了新的风貌。
从那时至今,新山相继出现了不少壁画,其中于2015年8月,由17位画家在短期内完成,以宣扬柔佛共识和文化特色,而立在老城区5座老建筑物外,主题为“我的故土”壁画最为著名,可惜它己消失了。
而现今新山的壁画之中,多幅还是过去3年疫情中完成,包括了陈旭年文化街的“柔佛民族和谐之墙”、 纱玉街巫统大厦CMBC银行外,以上世纪30年代新山市容为背景的古色古香壁画、地不佬哥伦比亚医院外墙号称最长的壁画、班兰华小的“ 班兰历史走廊”及其他散布在角落的大小壁画。
如今,新山市政厅已知道壁画对打造与提升一个城市形象的重要性,已决定参与这项工作,相信新山一定能急起直追,而与国内其他城镇一争长短。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