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16日訊)七旬婦10年前患上血癌並兩次復發一度想放棄化療,絕望之際加入新加坡臨床研究,通過人工智能找到對體內癌細胞“對症下藥”的治療方案,而重獲新生。
《新明日報》報道,退休行政人員鄭惜梅(73歲)的脖子後面一直有一個腫塊,可因不痛不癢,也就沒放在心上。她今早受訪時說:“直到2012年5月,醫生為腫塊做活檢,才驚覺是淋巴瘤。”
ADVERTISEMENT
淋巴瘤(lymphoma)是一種血癌,也是新加坡第五大最常見的癌症。鄭惜梅的醫生告訴她,她的惡性腫瘤來勢洶洶,需開始治療,刻不容緩。所幸她對藥物的反應良好,暫時控制住了病情。
不料2019年初首次復發被暫時控制後,鄭惜梅在同年9月經歷癌症的二度復發。“化療藥物的副作用險些要了我的命,無法呼吸並昏眩,我當時一度乞求醫生,讓我放棄治療。”
幸運的是,鄭惜梅的主治醫生、國立大學癌症中心腫瘤血液科顧問醫生阿南德(Anan d Jeyasekharan)推薦她加入一項新加坡臨床研究。這項研究針對血癌復發、且對傳統化療的反應已經微乎其微的病患。
研究利用新加坡專家開發的人工智能平臺“二次表型優化平臺”(QPOP),為每個血癌病患找到量身定製、由多種藥物組合的治療方案。傳統治療血癌的化療藥物多且繁雜,即使某幾樣藥物組合可以有效控制病患病情,但只靠人力,無法在無限的組合方式中“眾裡尋他千百度”,找到最合適藥物組合。
阿南德教授解釋說:“比如平臺發現的、對鄭惜梅最有效的兩種藥物結合,之前只用於乳腺癌病患。我們絕不會想到這原來也是治療她的癌症的‘靈藥’。如果沒有參加這項研究,鄭惜梅的存活時日要以月來計算。”
平臺一年預計可惠及新加坡多達200名淋巴瘤復發病患。
阿南德教授表示,雖然QPOP平臺所建議的治療方案,並非所有在新加坡都可行,但是這為傳統化療已經杯水車薪的晚期癌症病患,帶來希望的曙光。
截至11月份,已有160名病患加入QPOP平臺的臨床研究。
“我們希望在下來的一年能啟動新加坡臨床試驗,屆時所有符合條件的病患都能在最優的藥物組合下接受治療。”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