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新山眼

|
发布: 5:00am 23/10/2022

粿条仔

汶强粿条仔

新山粿条仔

亚福粿条仔

李彩英粿汁

粿条仔

汶强粿条仔

新山粿条仔

亚福粿条仔

李彩英粿汁

【新山眼】第七集(單元4)傳承祖輩秘方 順應市場改良 繼承人發揚粿條仔手藝

报道:沈欣颖、萧靖恩、张凯茹
摄影:陆家明、林添喜/录影:林添喜
传承祖辈秘方,将手艺源远流传
各種滷料的製作不只是費時還費功,因此早市檔主不僅起早摸黑,收檔後也不得閒,好讓食客能品嚐到新鮮美味的粿汁。

嚴格的食材把關,確保祖輩秘方得到傳承的前提下,順應市場變化加以改良,粿條仔繼承人用心烹煮,保證將最好的味道呈現給饕客,將潮州傳統美食手藝淵源遠流傳。

新山地區4傢俱代表性的粿條仔招牌,大致上已經傳承至少第三代,繼承人們自小跟隨長輩在攤位幫忙,累積了一定的經驗後,接手生意繼續經營,讓當地的食客仍然有機會品嚐到這道潮州傳統美食。

ADVERTISEMENT

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本期〈新山眼〉的“粿條仔的前世今生”最後單元,將聆聽4家在新山具代表性的粿條仔招牌,背後傳承的故事。

【新山眼】第七集(单元4)传承祖辈秘方,将手艺源远流传
“新山粿條仔”採用的粿條來自新山烈光鎮的工廠,米粒的比例大於粉類。
◆新山粿條仔第四代
鄭偉龍及陳家翔:偶爾代班掌廚

“新山粿條仔”至今已傳承至第四代接班人,儘管如此,第三代目前依然是掌廚,親自為湯頭、粿條和各種配料的烹製方式把關,同時傳授手藝給其女婿和兒子。

第四代接班人鄭偉龍(女婿,34歲)及陳家翔(兒子,26歲)至今已向第三代學習近3年,除了偶爾會代班掌廚,大部分時間會在營業時間協助售賣粿條仔。

传承祖辈秘方,将手艺源远流传
陳家翔(左)及鄭偉龍是新山粿條仔的第四代接班人。
传承祖辈秘方,将手艺源远流传
鄭偉龍與陳家翔至今已向第三代學習烹煮粿條仔的手藝近3年,偶爾會代班掌廚。

鄭偉龍受訪時說,其岳父母年紀大了,除了希望能幫忙分擔工作,也希望這份手藝能夠得到傳承。

“如果我們沒有接手(經營粿條仔生意),這份手藝就會消失,是挺可惜的。”

传承祖辈秘方,将手艺源远流传
隨著岳父母的年紀漸長,鄭偉龍希望能幫忙分擔工作,傳承手藝。
◆亞福粿條仔第三代
10歲到檔口幫忙 張健平接手生意

1947至48年間,由張正合(人稱阿蛋Ah Neng,潮語)研發,並開始在新山老城區售賣。當年,他的檔口沒有特定名稱,同時售賣粿汁和粿條仔,食客大多為勞工、紅頭巾和建築工人等。

張正合當年推著小檔口,換過多個販售地點,包括後人所瞭解到的黃亞福街三環、十樓後方、火車頭對面,至拉慶地區。

传承祖辈秘方,将手艺源远流传
亞福粿條仔秘方開創者張正合(人稱阿蛋Ah Neng)於1947/48年研發粿條仔秘方。
传承祖辈秘方,将手艺源远流传
亞福粿條仔的開創者當年推車檔口兜售。

直到兒子張榮福(72歲),在30歲左右,也就是1987年開始自己出來經營粿條仔生意,於是便創辦了亞福粿條仔這個招牌。

張榮福當年與太太陳桂金(64歲),婚後在蘭花花園(Taman Cempaka)售賣粿條仔,直到政府的要求下搬遷,才搬到目前位於胡姬花園(Taman Anggerik)的店面。

張正合的孫子張健平(40歲)是目前的第三代繼承人,也是這家店面的掌管者,他從2006年開始接手了這家店。

传承祖辈秘方,将手艺源远流传
張榮福在1987年開始自己出來經營粿條仔生意,於是便創辦了亞福粿條仔。
弟妹協助經營

張健平從10歲開始便會到父親的檔口幫忙,如今也有弟弟和妹妹的協助下經營這家店。

◆汶強粿條仔第三代
鄭文強:接手生意後註冊招牌

汶強粿條仔的第三代繼承人鄭文強(49歲),自小學二年級就到檔口幫忙,曾在現在的馬新關卡羅裡通關處地點幫忙叔叔的生意。

传承祖辈秘方,将手艺源远流传
汶強粿條仔秘方第三代繼承人鄭文強用心經營祖傳生意。
小學就到檔口幫忙

他表示,在自己二至三年級的時候,汶強粿條仔仍是在攤位售賣,幾年後才搬到店面,在位於十五樓入口處老店經營8至9年時間。

“之後因為路拆遷便搬走,而目前汶強粿條仔的現址已有20年曆史。”

传承祖辈秘方,将手艺源远流传
經過多代傳承,汶強粿條仔仍保持他的獨到之處,吸引食客光顧。

他透露,在搬到現址之前,攤位沒有招牌。他正式在1994年代,從父親鄭亞弟的手中接手生意,因為需要註冊便以自己的名字取做招牌,而開晚餐和宵夜時間,是因為家族人數龐大,一些親戚售賣早上,他們就選擇晚上的時段。

談及創始人吳賽卿(以下稱阿嫲)以前曾使用扁擔,在新山火車站前面((以前的十五樓,現在的新山關卡)售賣粿汁,也使用過三輪車,在當年的咖啡園前面的火車站附近,以及紗玉河的兩旁兜售。

“阿嫲的第一個檔口則於1958至59年,設立在首都戲院前面,也就是現今的美崙大廈(Merlin Tower) ,到處售賣粿汁和粿條仔。”

传承祖辈秘方,将手艺源远流传
汶強粿條仔店家用心烹煮每道佳餚。
第三代
紀傳傑:回國向婆婆學打理檔口

近期到訪李彩英檔位的食客或許會發現,原本是“一人秀”的粿汁阿姨,新增了一位“幫手”,這位青年其實是她的孫子紀傳傑。

今年36歲的紀傳傑原是在新加坡打拼,從事港口業十餘年後,萌起了回國發展的念頭,本身對於飲食業有一定熱誠和興趣的他,在一年前曾開檔售賣雲吞麵。

传承祖辈秘方,将手艺源远流传
紀傳傑(左)希望能繼承婆婆李彩英(右)的手藝,將這道他“從小吃到大”的美食傳承下去。

通過這項營生累積了一定的經驗後,紀傳傑“轉戰”婆婆的檔口,希望能繼承婆婆的手藝,將這道他“從小吃到大”的美食傳承下去。

儘管他曾有獨自開業售賣麵食的經驗,但在婆婆的嚴格標準之下,他目前只能擔任助手的工作,主要負責“跑堂”,藉此鍛鍊、熟悉“業務”。

传承祖辈秘方,将手艺源远流传
粿條仔配料的切法並沒有特定標準,只要切得工整、擺盤美觀、大小適中即可。

雖然對於自己的手藝將有孫子傳承而感到欣慰,但這不意味著李彩英會馬上“傳功”予紀傳傑,目前所有食材仍是她一人制作、一人把關。

她直言,孫子還需要磨練一番,才能開始下手,學習如何熬湯、制滷等製作工序。

传承祖辈秘方,将手艺源远流传
李彩英(左)對於自己的手藝將有孫子紀傳傑(右)傳承而感到欣慰。

《新山眼》的內容,將同時在報紙和社交媒體推出。

各位讀者可至“大柔佛社區報”的官方優管頻道(YouTube),同步追蹤《新山眼》。

歡迎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讀者,點擊以下鏈接訂閱本報官方優管頻道(https://bit.ly/3zaWUBC)。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