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山24日訊)冠病疫情促使許多行業陷入寒冬,原本如火如荼展開的工作被迫停擺,也有人因此失業,想要從疫情中站起來更是不易,但這兩名青年卻憑著過人的膽識與遠見,找到疫情中被需要的服務領域,開啟創業之路。
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新山眼〉“青年創業在新山”系列的最後單元,要帶讀者探索兩名青年是如何在“疫中求存”,從個人發展到現有的團隊規模,他們都懂得善用本身擁有的技能,在市場上開拓屬於自己的角色。
ADVERTISEMENT
這兩名青年經營的公司,分別為公關於市場營銷公司,以及數碼營銷公司,前者在疫情期間被僱主裁退,而萌生創業的理念,後者則是在原有的創業跑道遇上瓶頸後,轉型投身另一個領域。
詹嘉嘉租小空間創業
創業2年 員工2變15
經歷公司裁員,41歲的詹嘉嘉決定聘請自己,在冠病疫情時期選擇租借小空間創業,透過兩年半時間,將原本2至3名員工,發展至目前擁有15名員工,專為企業提供宣傳內容方案與服務。
來自檳城的詹嘉嘉是一家公關與市場營銷公司創辦人,她在6年前被一家公司主動接洽提供工作機會,她便移居新山,來到這裡發展。
詹嘉嘉披露,這家接洽她的公司準備到新山開設新酒店,她受聘後完成了她首個開業前項目。
“那個時候我從來沒有來過柔佛州,以一名市場營銷與公關經理,需帶領其他成員為新公司籌備開業前項目,當時的酒店建築物還是全新,連員工都沒有。”
她表示,她之後又換了兩家公司,也是在柔州服務的第三家酒店,當時因為冠病疫情,她成為其中被裁員的新員工。
她說,當時她認為必須要聘請自己,她透過朋友接觸到共享辦公室的老闆李雪亮,當時辦公室還在進行裝修工程,之後她為自己租借了一個個人的辦公室,作為一名自由職業者開始接單工作。
她表示,她開始了創業之路,也有幾個朋友一起合作,突然發現到柔佛州有相關的需求,特別是在冠病疫情底下。
“從第一次行管令的2至3名員工,直到現在公司擴大至15名員工,當中以全職員工為主,其餘則有兼職和自由職業者。”
她說,在創業的這兩年半中,她很幸運得到了顧客的支持,開始時她已提供顧客無償服務(pro bono),除了幫助受到疫情衝擊而減少開支的公司以外,也練習和嘗試,建立起自己公司的履歷。
助顧客找出最具成本效應宣傳
“我服務過的顧客包括許多大公司,有國際性的酒店、購物廣場、水上樂園等等。”
她說,她們幫助顧客在冠病疫情的艱難時期,找出最具成本效應的方式為生意做宣傳,如幫助接手顧客的社交媒體,提供內容創建、攝影、視頻、動畫、翻譯等等。
她表示,此外也有公關服務,如新酒店準備開業,她們會協助召開新聞發佈會、撰寫新聞稿、與網紅合作等等。
面對在冠病疫情創業的困難與挑戰?
詹嘉嘉認為,最主要還是在尋找人才方面,柔州缺少在市場營銷與公關這一塊有資格和經驗者,不過她非常幸運能遇到很好的團隊。
她說,公司內的員工都很願意也準備好進行工作培訓學習,員工的成長與升職速度也非常快,非常有能力。
她表示,她的員工大部分都擁有酒店工作背景,也有部分是轉行或者剛大學畢業的社會新鮮人。
新山擁有創業肥沃土壤
她也分享,新山有許多年輕的創業者,這些人抱有創業的熱忱,除了可能受到父母鼓勵,也可說新山擁有創業的肥沃土壤。
“我看到這片土地有許多20至30歲已沉穩及成功的創業人士,我對這裡的年輕人印象深刻。”
她說,新山擁有肥沃的土壤,有創業市場、具有發展小型生意的潛力。
她強調,只不過這裡的人才的確難找,作為領導者必須有與員工一同工作、指導和培訓的心理準備。
實行工作4天制 思考如何培養人才
她透露,值得一提的是,眾所周知酒店業的員工都缺乏睡眠,而她們也這樣工作了很多年,如今她也已婚,為了達到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點,她的公司公關與市場營銷部實行工作4天制。
“而其他的員工則實行四天半制度,星期一可進行居家辦公。”
她針對未來的公司發展指出,她們計劃公司員工完全執行四天工作制度,此外也思考如何培養人才、為員工創造公司以內的發展機會、發掘更多來自其他行業的顧客。
她也認為,如今儘管新加坡市場開放,但大馬已是獨立的市場,新加坡可說是一個額外的獎勵。
林峰:不向現實低頭
轉換跑道撐過疫情
疫情不是失敗的藉口,更不是向現實低頭的時候,瞭解並善用自己的技能與長處,轉換跑道撐過疫情,才有資格談理想。
數碼營銷機構總監林峰(30歲)在疫情前經營活動策劃公司,但突如其來的疫情導致實體活動停擺,線上活動無法帶來預期的影響力,這類情況迫使他陷入思考,究竟該轉換跑道,還是堅持下去?
來自麻坡的林峰畢業自新加坡一所大學的會計系,在當地會計行業工作2年後,毅然辭職回到大馬,並選擇以新山作為創業起點。
他說,在新加坡工作期間,有一天收到一封來自我國青年及體育部的電郵,邀請他參加一場在新山舉辦、與創業有關的活動,赴會後讓他見識到各類中小型企業的運作模式。
他表示,在那之後也收到我國財政部的電郵,得知政府將設立大馬全球革新與創意中心(MaGIC),因此他與三五好友特別請假,到賽城參與5天的推介活動,從此燃起他想要創業的熱忱。
林峰7年前在新山創立的活動策劃公司,主要是向本地人推廣投入科技初創領域,讓本地企業或是有意創業者與政府單位對接,同時通過舉辦培訓及研討會,輔導計劃創業的人士。
創業初期滿懷熱忱被質疑
遇貴人穿針引線累積信譽
創業期間幾乎每天都會面對不同程度的挑戰,林峰坦言,最困難的時期是創業初期,年紀輕輕的他懷抱著想要為柔佛州帶來改變的夢想,推廣科技初創領域的創業風氣,卻遭到他人不把他當作一回事。
然而,經過歲月的洗禮,他意識到,單靠一個人或單一組織是無法完成的,而是需要學習如何借力,通過不同管道及資源傳達訊息。
“敲了很多的門,一開始都被趕出去,因為要做的東西太新、太前衛。”
林峰坦言,創業初期的他滿懷熱忱,但許多經驗老道的企業家卻認為,他所從事的領域並不賺錢,對他抱有質疑和不信任。
他自嘲不曉得自己是愚蠢還是堅持,努力一段時間後,終於讓他遇上一些“貴人”,通過他們穿針引線,陸續接觸到不同背景的成功創業人與老闆,一點一滴累積信譽,也獲得這些人替他背書。
他說,當時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逐漸打動這些人,讓他們從金錢、社會資源及合作機會上,給予他不同的機遇,而他也在過程中不斷設法證明自己、完成任務,並號召更多人一起相信他所做的事。
就在林峰於2020年1月舉辦了一場全馬相對大規模的科創國際研討會後,同年3月就遇上冠病疫情來襲,原本應該要連續在新山舉辦3年,才能達到一定規模的研討會,就此停擺。
朋友建議點醒他
疫情前結交的朋友與貴人再度發揮穿針引線的作用,林峰說,當時恰巧有朋友正在創業,因此建議他帶著團隊幫助其公司進行營銷工作。
他說,朋友的建議頓時令他茅塞頓開,並發現自己其實早已靠著過去推廣及策劃活動,而累積的營銷知識與技能,如今正是時候派上用場,也透過朋友的介紹,陸續替不同的中小型企業服務。
轉型後心態也轉換
做好小事才做大事
當年初出茅廬的林峰夢想著為社會做出巨大改變,但這其中需要牽動的事情太多,也無法一時之間做出成績;經歷疫情期間轉型後,他的心態也隨之轉換,決定從做好每一件小事開始,才設法做更大的事情。
“有些人會開玩笑說,這是向現實低頭的一種選擇,但我們覺得在疫情期間存活下來才是最重要的,養活自己和團隊,確保團隊還在,才能回來再戰。”
從20多歲到如今30歲,林峰說,他與團隊最大的變化,是意識到人不能永遠只談理想,始終要回歸現實,先做實際的事情,才來談理想。
其實,林峰還有一名創業夥伴陳傳昌(30歲),也是與他一起長大的同鄉好友,兩人早年都是在新加坡工作,林峰率先回國創業一年後,再邀請陳傳昌回國加入,目前他們的團隊平均年齡為28歲。
《新山眼》的內容,將同時在報紙和社交媒體推出。
各位讀者可至“大柔佛社區報”的官方優管頻道(YouTube),同步追蹤《新山眼》。
歡迎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讀者,點擊以下鏈接訂閱本報官方優管頻道(https://bit.ly/3zaWUBC)。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