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9日訊)19歲女生為陪伴患罕見疾病的妹妹,5年前選擇在家自學,如今考上大學還自發組織義工活動。
這名女生便是吳歆恩,她在詹姆斯庫克大學新加坡校區就讀心理科學系一年級。她的妹妹吳芯芳在2歲時,因身體機能退化,逐漸喪失行動與語言能力,醫生當時判斷她活不過10歲,但她今年已經16歲,去年也正式被確診患有嬰兒神經軸索營養不良(Infantile Neuroaxonal Dystrophy),相信是獅城首個確診病例。
ADVERTISEMENT
吳歆恩表示,全球僅150個相同病例,目前沒有治療方法可延緩妹妹的病情,妹妹自10歲起,經常會出現病危情況,身體就像個“定時炸彈”。
她自中二開始轉為在家自學,同時也在罕見疾病協會成立“兄弟姐妹支持網絡”,為這類患者的兄弟姐妹提供協助與關心。
“家長在照顧生病的子女時,難免會忽略其他健康的子女,我希望可以讓他們理解家人的難處,進而更愛護自己生病的兄弟姐妹。”
“兄弟姐妹支持網絡”組織正參加當地一個罕見疾病的展覽活動,同展的還有新加坡罕見疾病協會。
女兒患龐貝氏症 父設罕見病協會
另一方面,新加坡罕見疾病協會創辦人馬維華(52歲)在2010年帶著年僅7個月大的女兒看醫生時,女兒被診斷出患有龐貝氏症(Pompe Disease),即罕見的神經肌肉失調疾病。
由於當時女兒已經出現症狀,錯過治療黃金期,這些症狀會隨著年齡增長惡化,女兒自此需要坐輪椅出行,用插管來呼吸、進食。
馬維華為照顧女兒也辭去工作,妻子目前從事人力資源行業。馬維華表示,女兒如今已12歲,每週都要回醫院接受治療穩定病情,她目前在一箇中心上課,雖然可以發聲,但咬字不太清楚。
“龐貝氏症不會影響她的腦部發展,她可以通過手機應用與我們溝通。”
馬維華夫婦在得知女兒患病時,曾嘗試找支持小組瞭解罕見疾病,但因為發現新加坡人對於罕見疾病的認識不高,兩人因此決定成立罕見疾病協會,把罕見疾病患者與家屬聚集在一起,形成一股力量互相支持,也盼提高社會關注。
他指出,全球有超過7000種罕見疾病,個別病例或許不多,但總體病例數量頗多。
“我們起初只有4個家庭參與,後來發展到如今的160個家庭,有些罕見疾病在本地或許只有一例,較難獲得關注與支持。本地只有5個龐貝氏症病例,我們希望提供一個平臺讓看護者聚集並互相幫助。”
據悉,協會12年間為160戶家庭提供協助與支持。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