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山7日訊)“我叫阿茜雅,我今年68歲,我有3個兄弟姐妹,我的愛好是做菜。”
採訪一開始,她用華語自我介紹,發音相當準確,用詞也挺精準。
ADVERTISEMENT
阿茜雅是一位68歲的巫裔老太太,不顧旁人眼光和一群小孩一同學華語,只為彌補兒時遺憾,積極擁抱璀璨黃昏歲月。
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記者日前走訪位於振林山的一個小漁村,聽68歲老太太娓娓道來學華語的故事,也看看自學華語的巫裔科學老師如何在小漁村內開華語班授課。
走進課堂,一班約30個小孩裡,出現了一位老太太的身影,她是阿茜雅,今年是她向穆益斯老師學華語的第三年。
談起想學華語的原因,她指出,她新加坡成長,小學時期曾有機會上華語課,但華語課上全都是華人。當時,她因害怕遭到拒絕而打消上華語課的念頭。每當想起當時的決定,她就非常後悔,先前的經歷,讓如今的她格外珍惜學華語的機會。
阿茜雅來自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籍丈夫結婚後成為大馬永久居民,已在振林山居住逾40年,雖丈夫已逝世,但早已習慣了這裡生活的她繼續留在馬來西亞。
談起已故丈夫,她指出,他是在這個小漁村裡長大的,後來成為老師在鄰近的小學任教,他們是在一場父母安排的相親中認識,當時也沒想過會因此在馬來西亞居住那麼長時間。
她指出,學華語不容易,在穆益斯授課的課堂外,身為家庭主婦的她並沒有可以用華語交流的朋友。
她說:“我告訴班上一起學華語的同學,將來華語更流利後,可以用華語溝通。”
說起學華語的方式,阿茜雅說自己會不斷複習課堂上所學的字句,在家朗讀生詞,或用中文和自己對話。
“剛開始我們學習數字,久而久之,漸漸聽懂老師所說的,學習過程非常快樂。”
當提及隨著年紀增長,學習新語言時會不會倍感困難,她笑說,她的思維還很清晰,視力及聽力也還不錯,學習能力並沒有下降。
阿茜雅指出,接下來,有意學習阿拉伯語,若尋找到合適的老師就會開始學習。
她想告訴年輕人,不要因為害怕而裹足不前,應勇敢嘗試新事物,包括把握學習另一種語言的機會,才能不留遺憾。
“我很羨慕穆益斯老師能說流利的華語,所以我向他學習。”
穆益斯來自峇株巴轄,從玻璃市師訓學院畢業後,被派往位於振林山的本達斯拉勿國小執教,該地點屬於小漁村。
在該國小執教期間,他也在小漁村內的民眾會堂開設華語課,每週2堂課,僅收取低廉的學費,讓所有小孩都有機會學華語。
2020年5月份,他接受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記者的訪問時,已說出了自身的故事,以及開設華語班的點點滴滴,時隔兩年,他已被轉派至峇株巴轄的學校任教,開設漢語班的地點與之前任教學校距離約2小時路程,儘管如此,他每個星期還是風雨無阻地回到小漁村教華語課。
穆益斯指出,堅持下去是因為想讓學生們掌握華語,而不是僅學會一點點就不繼續學了。
“我希望數年後看見學生能掌握基本的華語,不必明白太深奧的詞彙,日常生活中夠用就好。”
疫情雖阻擋了同學們學習華語的腳步,但穆益斯及學生的熱情依然不被行動管制令澆滅。
在行動管制令期間,他善用網絡,線上開課,可惜,在這個小漁村裡,並非所有小孩都有足夠的條件可以進行線上學習,無法開設實體課的那段期間,參與線上課程的僅有約30%的學生。
他說,也擔心無法上實體課的那段期間,學生們會忘了所學過的華語,所以通過Whatsapp語音功能用華語和學生們溝通,讓他們多聽華語。
2020年穆益斯接受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記者的訪問時表示,為了不讓年紀小小的學生認為學習語言是件枯燥乏味的事,他需下足功夫保持他們的專注力。此外,他也採用遊戲教學法,讓學華語變得更有趣。
他指出,除了課堂學習以外,也會帶學生們課外實踐,例如帶學生們到小漁村口的巴剎,讓學生們用華語幫忙漁販賣魚。
除了在2020年獲得麥當勞教師啟迪獎及由泰萊學院(Taylor’s College)所頒發的“RISE教育者獎項”,穆益斯在2021年也獲得了星報所頒發的“Star Golden Heart Award 2021”。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