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人文足迹

|

今日面谱

|
发布: 8:23pm 22/12/2021

利民达

田野调查

华人地方史研究

利民达

田野调查

华人地方史研究

【今日面譜】田野調查越挖掘越精彩 陳建發 利民達古早情

报道︰黄胜龙
柔︰今日面谱(12月23日刊出)︰陈建发田野调查,挖掘利民达历史
陳建發希望通過利民達研究,能夠為本土華人地方史研究增瓦添磚,圖為他手持利民達大街舊店的照片。(黃勝龍攝影)

過去3年在昔加末縣利民達新村展開田野調查的陳建發表示,“人”的故事是塑造“地方”特色的關鍵要素,也唯有此能抵住時代更替和流行轉變,持續塑造一個“地方”的個性與價值。

他表示,許多華人村鎮因無法融入商業發展主流,而在人口流失下失去了昔日光彩,其歷史也遭到忽視。

ADVERTISEMENT

他對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表示,“活化新村”的口號近年來震耳欲聾,一般實踐方式為透過旅遊業恢復村鎮的昔日光彩,一些有志之士也渴望透過各種裝置藝術來塑造地方特色。

柔︰今日面谱(12月23日刊出)︰陈建发田野调查,挖掘利民达历史
陳建發在利民達展開田調收集的舊照,圖中舊店拆建後是永泰藥行、天然影室等店屋。(李兆麟提供)
搶救大量珍貴歷史

而他希望,通過利民達研究能夠為本土華人地方史研究增瓦添磚,併發揮拋磚引玉之作用,吸引更多年輕學者投入這門研究,以搶救大量流失中的珍貴歷史及記憶。

他說,大家對田野調查的資料運用和規劃有所不同,他個人認為首先是需要制定清晰的研究計劃,才能確保所採集的資料,能夠解答自設的問題,避免重要資料缺失。

柔︰今日面谱(12月23日刊出)︰陈建发田野调查,挖掘利民达历史
陳建發田調時收集的利民達大街舊照,圖中左店為協興茶室。(李兆麟提供)

他認為,資料收集要全面,不可放過任何蛛絲馬跡。地方上每一個事物,都是社會結構的一環,是蜘蛛網上彼此牽連的一個點。反之若選擇性地採集,恐會錯過很多精彩故事,甚至無法有效推導出其所以然。

他的碩士階段已快結束,他下一個研究對象是昔加末縣華社,範圍包括拉美士和峇都安南等地。他希望可將所學實踐在其他華人村落,以保留華人拓殖到定居的故事,記錄華人在昔加末縣,乃至馬來西亞所付出的貢獻。

他表示,作為昔縣的一份子,他覺得有此責任和義務,採集昔縣華社故事,並希望屆時能夠得到居民的協助與支持。

柔︰今日面谱(12月23日刊出)︰陈建发田野调查,挖掘利民达历史
陳建髮指利民達不同階段,呈現不一樣的精神面貌,圖為利民達當年的街景。(李兆麟提供)
廖文輝引入門 田野考察好樂趣

陳建發就讀中文系學士班時,上過一門名為《馬來西亞華人研究》的課,此課是由他現在的碩士導師——廖文輝博士教授。

他表示,當時廖教授佈置一項作業,要求他們到鄉鎮進行田野考察,而他是在那刻體會到箇中樂趣。後來在廖的引薦下,他在2017年擔任馬六甲中華大會堂主持的《槿織風華》人文地圖採訪組員。

柔︰今日面谱(12月23日刊出)︰陈建发田野调查,挖掘利民达历史
陳建發(後排左二)2017年參與馬六甲中華大會堂《槿織風華》人文地圖活動時,與成員們合照。(陳建發提供)

他在三寶井路住了一個月,每天到武雅拉也(Bunga Raya)採訪一名受訪者。這一個月的“蹲點”體驗,讓他跟當地居民從陌生變成熟絡,也讓他更加了解自身的心之所向。

他記得,當時組長陳壽錦說“一個地方若沒有人的故事,它只是一座空城。人的故事,是地方的特色與價值所在。”這番話,讓他傾盡全力進行田野調查,希望記錄每一個故事。

他後來報讀新紀元大學學院中華研究碩士課程,在老師的鼓勵下選擇自己的家鄉——利民達作為研究對象,主要的研究方法是他熱愛的田野調查。

遺憾已故顏再枝 無法見到作品

陳建發從2019年開始在利民達進行田野調查,很多受訪者是地方耆老,他們都很期待他的作品,而他也以此為動力,以不辜負期待。然而人生無常,一些受訪者已經離世,他很遺憾未能及時給他們閱讀作品。

最讓他難忘的已故顏再枝先生。田調期間,他得到顏先生的統籌及協調,不論到何處採訪,顏先生都會撥冗相伴。顏先生一再叮嚀他“寫歷史要公正,要不偏不倚”,並期待有朝一日一睹他的研究成果。

“我很遺憾無法見他最後一面,更無法在他離世之前完成作品。如今我已接近得到學位,顏先生卻已悄然離去。”

柔︰今日面谱(12月23日刊出)︰陈建发田野调查,挖掘利民达历史
陳建發(左)採訪利民達兩廣公會前主席黎國雄時,閱讀當年利民達中華華僑聯校的畢業證書內容。(陳建發提供)

他表示,他之所以選擇利民達為研究對象,是因為他是當地人便於挖掘“在地知識”,可將最真實和貼近居民認知的利民達呈現出來;二來是從學術角度而言,以利民達為個案的研究寥寥無幾,雖然並非無跡可尋,但都未能完整地呈現當地華人不同階段的歷史面貌;三是個人對家鄉的情感所驅動。

他說,這份情感讓他能夠持續投入田調的工作,在每個週末都從工作地點加影回到利民達,直到實施行管令後才暫停下來。過程雖然辛苦,但他樂在其中,因為他知道所做的研究,不僅是他個人的學術追求,更是回饋家鄉的方式。

柔︰今日面谱(12月23日刊出)︰陈建发田野调查,挖掘利民达历史
陳建發(右)參與馬六甲中華大會堂《槿織風華》人文地圖活動時,採訪當地耆老賴敏來。(陳建發提供)
百年利民達 精彩故事多

陳建發住在利民達已二十多年的期間,對利民達的認識卻有限,直到進行田野調查後,才知道原來這塊土地,承載瞭如此精彩的歷史故事。

他表示,華人在這塊土地從拓殖至今,定居的時間已有百年之久,不同階段的利民達華社,呈現不一樣的精神面貌。

他說,許多事我們現今習以為常,甚至覺得理所當然。比如新村,在現在很多人眼裡只是簡單的住宅區,甚至不明白其“新”之處在哪?它其實象徵一段風雨如晦的年代,雖然年輕人感陌生且淡如水,但在許多耆老心中,那是難以抹滅的、依舊炙熱的回憶和體驗。

柔︰今日面谱(12月23日刊出)︰陈建发田野调查,挖掘利民达历史
陳建發(右)採訪利民達耆老陳天山。(陳建發提供)

“利民達春秋二祭的福建與客家道士輪流值班,原來是地方領袖不忍華社長期受到籍貫的分裂,而大膽推出的團結華人社會的措施。”

他說,上述措施迄今依舊執行,但沒有多少人記得當時的地方領袖,承擔多大的壓力去推動與落實。這正是為何我們要學習歷史,尤其是地方(家鄉)史,我們更能學會感恩,瞭解如今的利民達是過去先賢一磚一瓦砌築而成的。

柔︰今日面谱(12月23日刊出)︰陈建发田野调查,挖掘利民达历史
陳建發︰只有知道我們是怎麼來,才會清楚未來該怎麼走。(陳建發提供)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