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山5日訊)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一批在冠病疫情期間艱苦扛起家計的單親媽媽,早前獲扶輪社3310區COVID-19扶助金所推出的特別企劃項目“學習烘焙謀生”(Baking For A Cause)支持,經培訓掌握了烘烤麵包的一技之能,為她們接下來尋找全職工作或兼職賺取外快,開啟了一條新的道路。
ADVERTISEMENT
這項計劃是由柔佛海景扶輪社連同白沙浮扶輪社一起推動,協辦單位包括柔佛愛心女性成長協會。
在冠病疫情期間,不少家庭的經濟都陷入困境,當中,以一人之力扶養孩子的單親媽媽所面對的壓力更大。

扶輪社3310區總監葉少菊指出,國際扶輪社關注到婦女或女性的需要,因此希望通過一些企劃活動加強女性的能力,特別是單親媽媽,好讓她們能在困境中站起來,建立獨立的經濟能力。
據瞭解,“學習烘焙謀生”的宗旨,便是“食物不只可以填飽肚子,它還可以安撫心靈”,藉此平臺讓單親媽媽獲得一技之長之餘,同時也因為獲得社會的關注與支持而備感欣慰。
柔佛海景扶輪社主席蔡芸暄告訴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該社從扶輪社3310區COVID-19扶助金獲得一筆資金,從而能在今年11月及12月推展“學習烘焙謀生”計劃,幫助及培訓15名獲遴選的單親媽媽。
她透露,參與課程的單親媽媽來自三大民族,她們主要來自經濟負擔比較沉重的家庭,有者孩子比較多,有者則無法找到全職工作,都是需要幫助的一群人。
“每一名單親媽媽都會獲得1000令吉的資助,所獲得的資助包括烘焙機和材料等。”

她說,該社特別邀請了一名對烘焙很有心得的熱心人士王敏奇擔任烘焙班的導師,指導單親媽媽們如何製做健康麵包。在課程結束後,也會跟進這些媽媽們烘焙技藝的進展,一旦有了成果,還會從市場銷售方面協助她們。
“課程雖然只有一天,但媽媽們回去後還需要‘交功課’。”

她說,於11月參與第一堂培訓課的成員,過後也有做出好成績的人,令人頗感驚喜。
蔡芸暄指出,烘焙課只是一個起步,扶輪社往後也計劃再申請另一筆資金,以便創立一間實體的烘焙店,讓沒有全職工作的單親媽媽可以在此就職,與此同時,又可繼續開辦烘焙課程開放讓民眾參與,以會養會。

39歲的李美蘭參與第一期的烘焙課後,學習成果有目共睹,獲蔡芸暄大讚已經有顧客找上門。
李美蘭擔任煮炒頭手的丈夫是在2010年從新加坡下班返回士姑來住家途中,在淡杯發生車禍去世,當時,他們的小兒子才剛滿4個月大,2個女兒也才4歲及6歲。
據瞭解,她於21歲結婚後就當起全職家庭主婦,但是丈夫突然離世後,她不得不負起養家責任,曾經有一段長時間要一天打4份工,單親生活苦不堪言。
“我和社會脫節了一段長時間,那時也不會駕車,開始確實很辛苦。”
幸好,她說,妹妹幫她找了一些慈善團體協助,當中包括慈濟、以愛社區及臨終關懷中心和U TURN社區關懷中心,有了這些團體的幫助,減輕了她不少經濟負擔。
她指出,自己是直到小兒子滿2歲的時候,將所有孩子都放在託兒所託管才得以外出工作。
儘管11年後的今天,小兒子已經12歲了,但她的經濟負擔也未見輕省。
“我的2個女兒都在培群獨中讀書,兒子明年也要送去那裡學習,所以,目前壓力比較大的是來自孩子的學費和巴士費。”
她很感謝柔佛海景扶輪社讓她有機會參與今次的培訓課,不僅擁有了她夢想卻不敢買的烘焙機,也教會她烘焙麵包,有了一技之長。
“我真的很感恩,也希望往後可以藉著銷售出自己做的麵包,有額外的錢可以補貼孩子的補習費等。”

來自新邦令金的林秋鸞(50歲),遭遇和李美蘭極其相似。原來,她在新加坡蔬菜批發行工作的丈夫也是從新加坡返家途中遭遇車禍去世。
林秋鸞說,上述事件是在8年前發生,當時,最大的孩子仍是20歲的學院生,最小的孩子還在幼兒園讀書。
她透露,她也是一名家庭主婦,在丈夫去世後,同樣被迫出來找工。
“我後來到新山找工,幾年下來做了幾個不同的工作,直到爆發冠病疫情前是在一家按摩店當收銀員。”
她說,為了工作,她早前是在新山租房子住,但政府實施管制令後,按摩店也不能營業,她在無力負擔租金下只好選擇回到家鄉。
為了掌握技能,她之後也有學習按摩技藝,目前,是以兼職性質在家裡作業,另外也有擔任清潔工。
她和李美蘭一樣,在11月上了第一班的培訓課,如今也掌握了簡單的烘焙技能。
這項技能除了能為她增加另一筆收入之外,她表示,也希望將自己所製做的麵包送給孤兒院,為慈善獻力。

33歲的阿米魯是一名育有3名孩子的單親媽媽,孩子分別為5、8及12歲。
阿米魯是因為與丈夫離異而成為了單親媽媽,由於孩子是由她撫養,她必須努力工作找收入。
她透露,早前自己也有做一些糕餅賺取收入,也嘗試通過線上銷售,勉強可以負擔一家人的開銷。
現在參與了烘焙課程,她希望學會製做麵包,這樣往後就可以增加額外的收入,畢竟孩子們都要上學,需要一些花費。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