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歲古稀之年可以做些什麼?來自東甲的黃朝興就動手把一個個廢棄的塑料瓶,變成一個個小巧精緻的小燈籠!
黃朝興對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透露,自己自年輕就喜歡動手製作手工藝品,惟因工作關係無法將之付諸於行動,只能偶爾參加燈籠製作比賽。
ADVERTISEMENT
如今,已從養家餬口線上退下來的他,因疫情關係無法外出,今年6月偶然看到屋外廢棄的塑料瓶,覺得丟了可惜,就巧思妙想,把塑料瓶化廢為寶。
他除了重新賦予塑料瓶價值,也把家中的一角裝飾地充滿喜慶,更讓他生活中有了精神寄託及滿足感,一舉多得。
重聽更能專心製作
黃朝興年輕時在新加坡工作,因長期的機械噪音導致如今重聽,但也因為如此,更能讓他專心在製作手工上。
他在製作燈籠時,不喜旁人打擾,總是自己一個人安靜地慢慢動手,同時不斷思考要如何讓作品更上一層樓,或製作其他造型。
其作品大部分是傳統的圓形燈籠,與數十年前流行的美祿罐燈籠相似,惟他為燈籠塗上鮮豔色彩及加上裝飾,顯得更喜慶及精緻。
其他造型還包括蓮花、旋轉型燈籠及鼓型,一些燈籠也裝上燈泡,每當燈泡亮時,就顯得奪目靚麗。
切割考驗耐性專注力
黃朝興主要以孫子喝完的羊奶罐為材料,加上洗、量、割、縫、上色及貼裝飾等工序後,漂亮的小燈籠才出爐。
看著製作過程並不特別難,卻非常考驗耐性及專注力,尤其是在切割部分,只要切割不平均,就影響整個造型。
黃朝興對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披露,開始製作時難免會面對問題,有時候甚至會睡不著,只想著要怎樣解決和改進,因此,每當完成一個作品,他就會很有滿足感。
6個月完成逾30燈籠
如今,他在6個月內已完成超過30個燈籠,儘管如此,他還是時常動手製作,享受燈籠成型的滿足感。
黃朝興非常注重細節,他披露,在製作初期發現燈籠會褪色,研究後才發現是塑料片沒有洗乾淨。
他也會用難度較高的針線縫合切口,以免切口處變形,同時會在燈籠底面貼上反光貼,以便燈泡亮時,燈光會因折射而更加明亮。
1987年奪獎 獎盃保留至今
黃朝興曾在1987年製作小龍造型的燈籠,參加中秋燈籠製作比賽公開賽,並奪得亞軍,這個獎盃也被他好好保留至今。
他之後因為工作關係,鮮少再參與比賽,直到2015年他退休返回家鄉,才又開始製作。
他在2019年為了讓外孫參加中秋節服裝賽,就用塑料瓶製作了“蓮花裝”讓孫子成功躋身三甲。
他表示,所有作品都是自己想象,沒有參考其他作品,只要靈感到了,他就會動手嘗試。
陳秀伍:作品只能看不能碰
黃朝興的作品也是他的心肝寶貝,只供觀賞,不供玩賞。
黃朝興的太太陳秀伍表示,丈夫的作品是其心血,漂亮精細,雖然家人都很喜歡,卻只能看不能碰。
她說,丈夫過去常常到咖啡店喝茶,如今已減少外出,反倒是在家做手工。
她補充,丈夫對作品有較高要求,一旦感到不滿意,就會捨棄。
黃美嫻:父親出手幫忙製作
另外,他33歲的女兒黃美嫻則說,父親在動手製作時,從不允許別人干擾,孩子們都瞭解其個性,所以都不敢靠近,免得被罵。
儘管如此,黃朝興還是很樂意為孩子們動手,就如黃美嫻小時候的燈籠比賽,甚至是她孩子的中秋節服裝造型,都是出自他的手。
黃朝興也表示,他將繼續製作更多燈籠,若有慈善組織想學,他也非常樂意教導。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