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紀初期與中期,街道上並不多見汽車,與現時車水馬龍的情況大相徑庭,而那個年代的汽車車牌也與現時的不一樣,寬2寸半、高3寸半高的字體,採用壓印浮凸(Emboss)或釘字方式製作,帶著與現時不同的時代感。
ADVERTISEMENT
74歲的陳文輝,1962年投身廣告業,1970年自己開設廣告社,後來專注於車牌製作,在這個行業已有約60年之久。
他告訴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早期的車牌主要是採用壓印浮凸字體或釘字方式製作,字體寬2寸半(65毫米)、高3寸半(90毫米),與現時車牌字體的寬40毫米、高70毫米不一樣。
此外,當時的車牌以鋁製作,比較不容易破損,也比較耐用。
“從前沒有電腦,一切都是手工製作,就連壓印浮凸字體車牌的整套字模也需親手製作。我們需要先畫出字體和把字體刻出來,再把鐵片切成一小塊,然後在鋁片上畫和刻出字體。”
他說,製作車牌時需先把相關的字模放好,然後再把鋁片放到壓印浮凸字體機上壓印。

店裡壓印機百年曆史
據他透露,他店裡的壓印機是1970年開業時,向他人購買的二手老機器,算起來可能已有近一個世紀的歲月了。
這臺壓印機頂端有兩個各重約30公斤的鐵球,以靠著鐵球的重量壓印出浮凸字體,現已難見到這類舊款壓印機。
他指出,壓印出浮凸字體後,他還需自行上漆,而在從前沒有噴漆罐,需自行在漆料內加入天那水,然後用毛筆慢慢塗彩;上漆時則手要定,確保塗彩得界線分明。
“執法當局早期並沒有硬性規定必須黑底白字。我們壓印出浮凸字體後,將字體外的範圍塗上黑色即可,浮凸字體維持鋁質帶銀色的原色。”

摩托車牌字模
鐵片刻出很耗時
陳文輝透露,摩托車車牌的字模則是使用鐵片刻出,製作一套字模需要一兩個月的時間,非常不容易。
他笑言,現在回想起來製作字模的辛苦,他還是會感覺害怕。
“不過,也因為所有東西都是手工製作,所以很考究廣告社的藝術感和手藝。”
他以“8”字為例指出,有的廣告社做的是上下不同大小的圓圈,有的上下一樣大小,有的在弧度上有個人特色,字體肥瘦也有別,不像現在的電腦字體全部一致,沒有差異。”
他說,六十年代也開始慢慢出現塑膠車牌,並仍舊是由廣告社手工製作。
“當時,廣告社先以一大片的塑膠片割出字體來,再後來則開始有工廠生產字體。”

七十年代
曾盛行平面雕刻線條字
陳文輝表示,從前的汽車、摩托車不多,廣告社製作的車牌自然也不會太多。
“一般上,製作一個壓印浮凸字體車牌需大約半小時的時間。若前後車牌皆是長型的,兩個車牌一起壓印即可,會比較省時;若是一個長形、一個四方形,則需較長時間。”
釘字車牌耗時
“至於釘字車牌則較為耗時,因為我們要在鋁板上釘洞,並且必須確保字體對準所打的洞。釘字車牌的字體也是手工制的,因此大小難免會有些許的分別。”
他透露,從前一個壓印浮凸字體車牌要價不到10塊錢,釘字車牌則稍貴一些,要價約10塊錢。
他指出,壓印浮凸字體車牌和釘字車牌的差別在於,前者的字體摸起來是平的,後者的字體摸起來則是尖起的。

舊版釘字車牌很難找
他說,目前羅裡仍舊使用壓印浮凸字體車牌,有的摩托車也一樣使用這類車牌,尤其是復古摩托車;至於釘字車牌也一樣有人使用,但舊版的釘字就很難找了,市面上多是塑料釘字。
車牌字體從大字到目前的標準字體,期間也曾出現一些特殊的車牌風潮。
陳文輝指出,在七十年代中期至末期曾盛行平面雕刻線條字,儘管不合法,但卻受民眾追捧了數年,而他還特別買了雕刻機制作這類車牌。
“這種車牌也是手工制,相當耗時,要先在透明板後漆上黑色,然後再倒反雕刻,之後畫亮雕刻處,然後再加上一層鋁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