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邦令金20日訊)隨著木薯價格升高,新邦令金農民均對“身價百倍”的木薯另眼相看,紛紛轉為開墾木薯園。
ADVERTISEMENT
木薯在昔日的農村被稱為鄉間豬飼料,隨著現今市場的風向不同,木薯搖身一變成為商業性經濟農產品。
從早期只售一角幾分錢,到現在的每公斤1令吉以上,使得新邦令金當地農民因此紛紛轉換開墾作物,種植營養成分高的木薯。

居住在拉央的農民黃仰沺(68歲)向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指出,過去兩年,農民面對勞動力市場短缺的壓力,加上疫情發生,農民必須快速決策,末雨綢繆,才能看到生路。
“之前油棕價格下滑,農村居民收入減少,部分園主在進行翻種油棕時,就在園裡套種木薯試試,等到油棕樹收割的時候,木薯已經收穫3次回酬了,發展節奏快速。”
他說,木薯10個月左右便是收成期,加上有些品種蟲害少,生長環境適合,可以更早收成,節省時間而且增加回酬,是轉型上策。
他指出,木薯澱粉含量豐富,下游的小型工廠業者,紛紛打開收購木薯之門,大量收購田園的木薯,經過加工後運往囯內外各大城小鎮的市場,令農民多了一條生路,也催生了農民大量尋覓大小面積土地,向木薯種植進軍,顯示種植木薯前景看好,在市場中佔有一定的地位。
他分析說,木薯種植不需一年的時間就有機會收穫,惟必須視地點和土壤的肥質量,過於乾燥的泥土會造成落葉現象,但還是得看木薯品種。

馬來西亞菜農總會主席林仕偉(59歲)指出,雖說木薯以前棄在路邊都沒人要,但現在卻成為搶手貨,非但價格不錯,連纖維葉子都有需求。
他表示,農業多樣化,市場風向轉變趨勢迅速,新邦令金農民開懇土地種木薯,是因為鄉鎮的普通木薯營養價值高,如果是生長在地質理想的士壤,每棵樹的薯塊都會粗大均勻,產量容易達到預期目標。
他透露,過去黃梨滯銷時期,也有梨農將黃梨園地改種木薯,收成期比黃梨迅速許多,產量和銷路也不差。

鄭文金(商人,78歲)指出,木薯是可以溫飽的主要糧食,多數5、60歲以上的人都曾以木薯果腹,回憶起來味道也不錯。
他笑稱,當年不懂農產品的經濟價值,以為木薯是豬的飼料,很多鄰居也將木薯丟進豬欄裡餵食,沒有科到數十年後才發現鄉間木薯農產品的市場活躍,很多朋友也開懇覓園以種植木薯,相信未來前景會越來越好。

收購商林福喜(68歲)表示,因為疫情的因素,在過去2年裡,面對著病例指數上下起伏,加上落實行管令,鄉村農產品的木薯價格紛紛上漲,木薯現在確實已經上漲至1至2令吉不等,甚至更高的也有,視貨源而定。
他指出,市場產品擴大,下游工業越來越多,製作木薯糕點,加工木薯片等多種口味都有需求。
雖說過去受市場限制,有薯無價,農民耕種的木薯無人問津,現在卻已經是在市場佔有一席之地,公市,超市都有擺賣,他也有農民將部分木薯加工後,出口至新加坡菜巿場銷售,需求量大增。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